首页 > 中纺联 > 领导讲话 > 正文 
 
  孙瑞哲: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02-26
分享至:

  2月26日,“中纺圆桌论坛第十八届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发表重要讲话,以下为讲话全文: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4年2月26日,北京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很高兴在一片生机新意中与大家相聚中纺圆桌论坛,探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新力。首先,我谨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向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行业同仁、媒体朋友表示欢迎,对工信部消费品司等有关政府部门长期以来的关心指导、对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方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今天会议主题聚焦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探讨,对于新的征程上理清思路、凝聚共识、树立信心、打开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借此机会,同大家交流几点认识。

  一、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稳中有进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中国纺联牢牢把握住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编制并发布《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以纲为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2023年,行业抵御住各种风险压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产业创新成效显著;开放发展全面深化,企业活力竞相迸发;数字经济蔚然成风,低碳转型蹄疾步稳;文化创意百花齐放,时尚发展引领风潮。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良好发展,穿梭奔忙中锦绣前景正在展开。

  (一)稳中有进,高质量巩固产业基础

  2023年,行业顶住现实压力,围绕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中国纺织行业纤维加工总量于2021年突破6000万吨,2023年在外需疲弱的情况下,仍稳定在6000万吨以上。2023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同比略下降0.8%,降幅较2022年略有收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2%,增速较2022年大幅回升32个百分点,年内实现由负转正。行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持续释放。2023年共有6家涉纺企业跻身《财富》世界500强,4家纺织企业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品牌500强》;有402家纺织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大中小企业协同分工、融链固链,精准配套,高效联动。

  纺织品服装内销回暖。2023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9%,增速较2022年大幅回升19.4个百分点,整体零售规模超过疫情前水平;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8%,增速较2022年回升7.3个百分点。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达到26公斤左右,消费数量和结构已经与人均国内总产值2万~3万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国风国潮、大健康产品及自主品牌蓬勃发展,积厚成势。纺织行业以稳定、优质、高效的供给体系,匹配我国巨大人口规模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保障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就业稳定。

  (二)创新引领,高水平落实提质增效

  纺织行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稳步提升。当前,行业共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2家。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力保障。

  关键创新有突破。行业“锻长补短”成效显著。高性能纤维产能占全世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2023年出口额同比增长14.4%。纺织机械自主化率超过75%,出口额居世界首位,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国产化率超过50%。产业用纺织品2023年产量稳定在1900多万吨,在关键应用领域的国产化率稳步提升。

  数字创新在深化。纺织行业先行实施数实融合,智能制造就绪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等指标均领先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定制、小单快反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催生新业态。

  绿色创新显实效。坚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全流程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应用和循环再利用体系构建,能耗、水耗强度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关键指标稳步下降,2023年循环再利用化纤产量超过500万吨,初步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融合创新露峥嵘。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科学和技术加速演进,改变着材料供给方式和应用空间。场景驱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纺织品在大健康、大家居、航空、建筑、海运等领域不断实现更加多元、更深层次的应用。先进制造与民族文化深入融合,赋能设计、创造体验、塑造品牌。

  (三)开放融合,高层次推动国际合作

  我国纺织行业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合作,是全球纺织供应链平稳运转的重要保障。2023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行业出口总额仍达到3104.6亿美元,处于历史高位水平,连续30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化纤出口量达650万吨,创历史新高。行业持续深耕传统市场,不断拓展新兴市场,市场布局更加多元,对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出口额稳中有升。

  纺织行业正从产品走出去、产能走出去向品牌走出去和资本走出去迈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中,纺织行业以先锋之态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金额达60亿美元,打造了柬埔寨西港特区等诸多标志性示范项目。行业形成了丰富的创新实践,特别是与东南亚、非洲等重点地区从贸易合作、产能合作全面走向供应链共建合作,不仅构建起了内外高效协同的全球化生产网络体系,也促进了投资目的国产业发展与升级,通过融会贯通的跨国供应链,促进利益共融、命运相连。

  在全球发展中,行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业发展保障人权事业。以产业发展服务南南合作、南北合作,提升全球纺织行业发展的有效性、公平性、平衡性、协调性,有力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集约联动,高标准完善空间布局

  纺织行业集聚化高效布局优势持续强化。中国GDP过千亿的县域中,绝大多数都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现代纺织产业集群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纺联在全国试点共建的210个产业集群共覆盖纺织企业超过20万户,其中90%以上为中小微企业,就业人口超过700万人。柯桥、盛泽、常熟、虎门、海宁等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纺织行业是跨区域协同的重要推动力量。行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具有易切入、潜力大的属性,是弥合宽领域、多层次发展势差的有效途径。东西平衡联动、流域上下互补,是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安徽、江西、湖北等中部省份纺织产业兴起,与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形成供应链互动合作,打造长江经济带核心产业集聚区。新疆立足优质资源和向西开放通道,着力提质升级,202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增长28%,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空间正进一步打开。广西、云南等西南边境省份面向东盟,纺织产业发展呈现全新格局。

  二、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以进促稳的必然选择

  推进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创新中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新的生产力理论,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纺织行业作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部门,正处于向更高级形态和更合理结构跃迁的关键期。围绕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

  (一)新质生产力是增强规模优势、体系优势的着力点

  保持产业完整性,在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中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统一,是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供给来满足基本纤维消费需求,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和体系优势至关重要。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供应链格局深刻调整。一方面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另一方面新兴国家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在全球分工深化的同时,全球纺织供应链布局也呈现出分散化、区域化重构的趋向。2023年我国在美国、欧盟、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4%、29.7%和52.2%,与2010年前后的峰值相比分别下降17.2、12.8和26.3个百分点;越南、孟加拉国以及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则逐步替代我国原有市场份额,“近岸”、“友岸”布局的趋向明显,行业面临复杂的竞争态势。

  从产业自身看,结构性问题与周期性矛盾交织,利润空间发展空间承压。产业的发展阶段、体量规模、价值贡献、结构特征决定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着更大的资源环境约束、成本压力、转型需求。新质生产力是突破现实瓶颈的关键所在。

  以新质生产力的新特征为引领,形成新的投入产出关系。纺织行业要积极布局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挖掘产业发展活力与潜力,成为累积、提升发展韧性新的突破口。

  以新材料延展新空间。不断开拓纤维新材料、纺织复合材料及产业用制成品的品类与应用。

  以新要素更迭新制造。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与纺织先进制造深入融合,推动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升级,稳固纺织行业供给能力和产业体系基础。

  以新业态支撑新发展。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加速融合,重塑从原料到产品、从制造到回收全生命周期,突破原料等产业瓶颈。

  (二)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产业变革、自主创新的切入点

  当前,新技术革命呼啸而来。大跨度、大纵深的融合创新加快产业边界消失、应用场景延伸,开辟新兴产业、先导产业发展空间;产业间相互融合渗透,驱动传统产业加快生产力变革。在“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加持下,生成式AI正向着全民化、通用化、纵深化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与范围改变创新创造范式,构筑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绿色经济成为理念引领下的创新实践、现实倒逼下的战略选择,全球要素资源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向绿色经济聚集。

  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引发动力动能转换,带来领域赛道创新,是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纺织行业经过多年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从“跟跑”全面进入到“并跑、领跑”并存阶段,行业创新发展正在步入无人区,在高端、前沿纺织科技、人工智能应用、跨界融合创新等领域,创新步伐加快。依托完备的先进制造产业链与现代服务价值链体系,纺织全产业体系具备延展新发展轨道、开辟新应用空间、孕育未来新产业的可能性。

  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前瞻性原创科技激活后发优势,抢占前沿制高点,纺织行业将在变革中赢得未来主动权。积累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认知,加快行业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深度融合,捕捉新兴技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三)新质生产力是融入全球发展、国际合作的支撑点

  当前,所有国家和民族已被卷入世界发展体系中,全球化是历史大势。国际分工颗粒度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转变为产品内分工、要素分工。全球价值链合作成为纺织行业的主要形式和必然选择。

  近年来,全球纺织产业分工持续深化,从2011年到2023年,我国面料、化纤出口数量分别增长了88.8%和2.4倍,中间产品贸易更趋活跃,体现出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加深。2022年,我国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1%,是国际纺织供应链的核心参与方。如何保持和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伴随全球区域自贸合作日趋广泛,安全因素、信任机制正在效率与安全的动态平衡中占据更突出位置,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也面临愈加严峻的风险挑战。如何提升我国纺织行业的不可替代性,持续拓宽市场空间,是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自主掌握核心、高端、前沿科技;推动与不同地区形成更多的差异化分工空间,能够更好促进区域纺织供应链共建合作,提升产业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深度广度。

  (四)新质生产力是践行以人为本、民生为要的关键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关注“好不好”“优不优”“精不精”等问题。

  随着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超大规模、多元化市场加快形成。新生活观、文化观转化为新时尚观、消费观,呈现出功能性消费与情感性消费、“理性”与“随兴”并存的趋势。极致性价比时代,平替、白牌成为理性消费的重要选项。纺织制造品牌、供应链品牌、区域品牌发展面临重要机遇。银发经济、健康经济、悦己经济、可持续经济等细分垂直市场不断涌现,细分市场和品类创新发展活跃。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供给质量,满足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用科技力量改善人民生活,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劳动者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更有价值的工作内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生产要素引领,形成新的产业循环,将创造新的与现代人口结构和就业偏好更相适应的就业岗位。新生产力带来的新发展,是纺织行业形成良好就业、创业机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实现ESG发展的支撑。

  三、以新质生产力先立后破,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跃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2024年九项重点工作任务之首,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行业要将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质量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锚定科技,强化创新

  强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集中政策资源和行业优质要素,解决纺织行业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优化发挥产学研协作、产业链协同的创新体系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和质量,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加强高性能、多功能、轻量化、柔性化纤维材料创新,强化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等新工艺的发展。

  强化产业创新。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与未来产业发展。推动纺织制造环节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先进制造能力。完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行业新型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打造绿色工厂,探索绿色制造新模式。增强工业设计能力,推进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提升产品创新水平,完善设计创新生态。推动通用型高新科技、战略新兴产业与纺织行业融合创新,促进纺织行业与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先导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激活要素,畅通循环

  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发展科技、金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市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把握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强化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促进骨干企业创新平台开放,搭建行业基础创新数据库和转化对接平台。

  加强数据价值开发。依托行业多层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做好数据资源积累;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引入和培育专业可信的数据服务主体,丰富数据应用场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盘活资本市场作用。用好国家重点扶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的金融政策,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深化产融合作,推动行业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完善人才支撑机制。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塑造素质优良、总量适当、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体系。

  (三)优化市场,发掘潜力

  市场是产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要充分发挥国内统一市场的优势,丰富应用场景,根据市场需求凝练发展方向,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加速迭代升级。

  激发需求潜能,滋育新动能。培养壮大终端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在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运动、国货“潮品”等领域积极打造纺织服装消费新领域。借助平台经济,打造消费新场景;深耕下沉市场,激活县乡消费活力。

  推动文化加持,强化新价值。推动文创内容与产业、产品融合,促进非遗手工技艺、中华老字号等优秀传统文化载体与新质生产力创新性融合,创造性转化,成为自主原创品牌成长的价值沃土。

  扩大有效投资,加固基本盘。围绕新质生产力有序布局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利用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合理扩大投资,以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带动投资与消费的互促循环。

  (四)绿色发展,践行责任

  加快低碳转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化绿色创新,打造绿色供应链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构建废旧纺织品服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高值化回收再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发展纺织循环经济。优化行业绿色发展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工具与模式。推动纺织绿色低碳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完善。建立并持续完善行业 ESG 信息披露体系、ESG 绩效评估体系和 ESG 能力提升支持体系。

  推动责任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必须将社会责任纳入生产体系、价值体系、创新体系。要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对于保持就业稳定具有强烈责任意识。持续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劳动权益,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安全生产、全面发展。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坚守契约精神,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形成激励企业主体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良好市场生态。

  (五)优化布局,协调发展

  融入国际国内循环,新质生产力要在新发展格局中发展。要兼顾效率与安全优化产业布局,平衡好原地升级、国内转移和国际化资源配置的关系。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同时,强化优质、新兴产业链的根植性和完整性,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强化区域协同布局。充分结合各地区优势资源,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各具特色、有序竞争、差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围绕纺织高端制造及高水平自主研发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布局。中西部地区着重将区域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构建跨区域联通的产业合作体系,参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西部部分省份还可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东数西算政策支持下,打造“弯道超车”新路径。

  做强集群经济。发挥好产业集群的组织载体作用,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纺织先进制造集群、数字产业集群、绿色产业集群、新兴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集群加强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不断完善集群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分布与集群主业、业态发展相耦合。把握好各地支持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的政策时机,推动纺织与相关产业实现嫁接、配套,培养形成具备创新、绿色、前瞻等特点的新产业集聚。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心有所志,路必不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宏卷中,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锦绣篇章。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让我们在时变、势变之中把握机遇求进、求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开发展新局面,创造事业新高度。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