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纺联 > 领导讲话 > 正文 
 
  夏令敏: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9-22
分享至:


  9月21日上午,2023年现代化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论坛暨2023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夏令敏以《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题做大会主旨报告。现将报告全文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 夏令敏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合肥,围绕创新驱动、数字赋能这一主题,就加快推进纺织产业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行交流研讨,集思广益,努力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纺织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使命。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传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模式的变革,也推动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工业不断深度融合。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是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集聚是纺织产业的突出特征,产业集群是产业高效协同的空间组织形式。二十多年来,纺织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纺织产业规模的扩张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一、纺织行业在恢复中前行、在压力下企稳

  从2020到2022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国际市场明显波动,国际供应链运转不畅,纺织行业也受到较大冲击。但是,完整纺织产业体系的稳定运转优势在疫情下得到充分发挥,三年来行业产销形势基本平稳,出口竞争力充分释放,总体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严峻,需求疲弱情况更加突出,纺织行业发展压力有所增加,大部分运行指标较上年同期下降,虽然二季度以来多项指标出现降幅收窄趋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企稳向好的基础仍待巩固,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的任务紧迫艰巨。

  一是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2020~2022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三年平均略下降0.1%,总体生产规模与疫情前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今年以来,受需求较为低迷影响,纺织行业生产形势出现波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减少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但较今年一季度回升0.7个百分点,降幅逐渐收窄。主要分行业中,化纤行业工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纺织业、服装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仍然为负。

  二是内需市场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疫情期间,纺织品服装内需市场保持平稳增长,2022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网络零售渠道增势良好。2020~2022年,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三年年均增长5.8%。

  今年以来,疫情防控措施做出重要调整,纺织服装产品消费场景全面恢复,内需明显回暖。1~8月,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6%,自今年4月份以来累计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在有统计的大类产品中增速位居前列。网络零售渠道继续较快增长,1~8月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9%,增速较上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均有所加快,高于同期吃类、用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

  三是出口形势相对较为复杂。

  疫情期间,在防疫物资出口增加及产业链运转稳定等因素带动下,纺织行业出口竞争力充分释放。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2022年三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年度出口额均超过3000亿美元,2022年达到3409.5亿美元,刷新了2014年的纪录,创下新的历史高点。

  今年以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疲弱,订单不足,纺织行业出口压力明显增加,1~8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972.14亿美元,同比减少10%。

  四是经营压力有所增加。

  2020~2022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三年年均增长0.5%。但受到原料价格大起大落影响,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三年年均下降了4.1%。

  202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减少5.1%,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1.3%。但在内需市场回暖支持下,企业效益指标已经呈现降幅逐月收窄趋势。在国内市场形势持续改善、国家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支撑下,我国纺织行业综合景气度保持回升,企业发展预期有所改善。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调查测算,二季度我国纺织行业综合景气指数为57%,较上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别回升10.7和 1.4个百分点,为2022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五是2022年度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处境艰难。

  中小企业产销率明显下滑。跟踪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52个纺织重点产业集群企业产销率仅为72.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全年产销率仍保持了93.8%的较高水平;但规模以下中小纺织企业产销形势持续波动,经营困难情况时有发生,2022年产销率仅为46.8%,为近年来的较低水平。

  中小微企业用工形势更为严峻。2022年全国52个纺织重点产业集群全部从业人员共107.7万人,同比减少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2%,规模以下企业从业人员同比减少6.8%,表明在市场需求疲软、企业效益下滑的困难形势下,中小微纺织企业用工收缩情况更为明显,用工形势趋于严峻。

  二、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

  立足新发展阶段,纺织行业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8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提出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新目标。

  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内涵上包括: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制造能力;技术引领、人才完备、资本融合的发展动力系统;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产品创新实力;大中小融通、产业链安全、现代化集群布局的产业组织形态;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治理完善的产业发展路径;充分协同、战略支撑、市场引领的产业应用生态。

  为实现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建成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全行业从现在开始将落实七项重点行动:一是推动行业进步的纺织科技创新行动;二是突出文化引领的纺织时尚升级行动;三是践行纺织绿色制造和履行社会责任行动;四是建立协调联动的纺织区域融通发展行动;五是推进双循环的国际化供应链提升行动;六是促进数字经济与纺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行动;七是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纺织人力资源建设行动。

  三、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自2000年9月全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纺织业被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列为信息化建设的试点行业以来,纺织行业始终如一地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从企业信息化,到两化深度融合,再到数字化转型发展,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纺织人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明显的成效。

  (一)纺织行业数字化总体水平快速提升

  近年来,纺织行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快速提高的发展态势,多项关键指标高于全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一是数字技术应用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国纺联信息化部对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关键指标进行连续跟踪。截止到2023年6月,通过对全国11000余家纺织企业两化融合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纺织服装行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了56.8%,高于全国制造业54.6%的平均水平。在11000余家企业样本中,中小企业占比94.6%,基本上真实地反映了行业整体情况。

  二是数字化生产装备配置水平和工业网络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纺织企业数字化改造力度明显加大,制造环节数字化水平提升较快。截止到2023年6月,纺织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55.8%和49.1%,高于全国制造业52.8%和46.8%的平均水平。与2020年6月相比较,两年时间分别提高了5.1%和4.8%。

  三是工业软件应用普及率稳步提升,薄弱环节快速补强。纺织行业在工业软件的研发和推广方面持续发力,截止到2023年6月,纺织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ERP普及率和MES普及率分别达到77.2%、66.3%和28.9%,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纺织行业两化融合薄弱环节之一的MES系统应用普及率,两年时间提高了6.2%,增速明显。

  四是企业上云用云步伐加快,大中小型企业协同融通发展生态正在形成。2023年6月数据显示,纺织行业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68.7%,高于全国制造业67%的平均水平;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52.6%,两年时间提高了5.2%,企业业务加速向云端迁移。随着业务上云的逐步普及,云化工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也进入了快车道,云MES、云ERP的应用覆盖率也将快速提升。

  五是智能化发展提速,智能车间建设进展较快。纺织行业的智能制造就绪率,即初步具备了智能制造基础条件的企业占比达到了14.6%,高于全国13.1%的平均水平。近年来,纺织行业智能化发展在棉纺、化纤、针织、印染、服装等行业取得较大突破,已有数十家企业完成了数字化车间建设,已经发掘和培育了一批纺织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二)各细分领域的重点企业加速数转智改,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棉纺织行业。棉纺织行业是我国工业体系中最传统的领域和标志性的构成,工业积淀深厚。在新形势下,企业普遍面临着运营成本上升、用工短缺、节能降耗等多方面的压力,倒逼棉纺织行业从制造端发力,积极推进数字化车间建设。

  山东魏桥集团通过纺纱智能车间建设,实现了全流程纤维流传输无人化、全流程节点装备实时在线监控和单锭质量在线检测,以及数据流的在线处理与智能化管控,取得了万锭用工降低80%,生产效率提升38%,配棉等级降低0.5级的显著成效。安徽华茂集团先后建成4个智能纺纱工厂,通过对关键工序的在线质量检测,以及配棉仿真、质量仿真、生产智能管控等系统的综合运用,大幅提高了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产品升级周期缩短约50%,生产周期缩短25%。

  化纤行业。我国化纤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产业优势明显,产业结构以超大型企业为主体,10家头部企业产能占比超过60%,产业链配套完善,数字化转型基础好。

  桐昆、新凤鸣等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基于“5G+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未来工厂建设,在生产制造全业务环节应用了十余类工业机器人,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制造,并通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减少人工干预,保障产品质量一致性,引领行业数字化发展。

  印染行业。印染行业是纺织产业链条中具有高创意感染力、高附加值的产业之一,产业集中度高,在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产能占比达到95%左右,地域优势明显。印染行业能耗高、资源消耗大、废水排放量高,绿色生产压力大。

  山东华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智能排产、化学品智能精准配送、生产过程数据纠错与优化调整等多项智能化改造,实现了设备关键参数100%在线采集调控,染色一次成功率稳定在95%以上,平均能耗降低20%,水耗降低30%以上,对企业提质降本增效作用显著。

  服装行业。服装行业是纺织产业体系中时尚创意的代表,面对终端消费者不断提高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服装行业及时开展了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并由此带动了模块化设计、三维人体测量、3D可视化模拟、柔性生产加工等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

  大连大杨集团,搭建了优思达服装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为核心,通过打通消费者与生产端数据,驱动面辅料采购、版型选取、生产组织、计划排产、仓储物流、运营管理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实现基于个性化定制的按需柔性智能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全新服务体验,定制订单生产周期最快2个工作日,版型处理时间缩短到2秒。

  (三)工业互联网平台日益成熟,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从落地建设阶段进入到推广应用阶段,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的基于企业供应链的“链主”平台。行业内的大型龙头企业,依托自身品牌、规模、技术等方面优势,打造以企业供应链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地区产业资源,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常熟的波司登羽绒服装公司以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多场景业务平台的方式,整合了1100多家供应商、1300多家加工厂、3000多家门店资源,构建了“小批量、高频次、优质快反”的柔性供应链体系,波司登也作为5家首批试点企业之一,通过了“数字化供应链”L3级评定(L3级是目前开放评定的最高等级)。

  二是地方政府推动构建的整合地区各类资源的产业发展平台。产业集群地区企业业务关联度高、共性需求强,地方政府推动力度大。

  福州市长乐区针对区域内纺织企业的实际需求,推动建设了“长乐区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科技、金融、服务资源于一体,形成了以企业数字资产为融资基础、金融机构参与采购的“新供应链”。绍兴柯桥的“织造印染产业大脑”服务超过100家印染企业,通过设备云联、智能排产、云配方等多项应用,企业设备利用率平均提高11.2%,染色一次成功率平均提高3.4%,产品平均质量达标率提高了7.6%。

  三是平台服务商从供给侧发力,以企业共性需求为突破点,由点及面创新发展。平台服务商以典型业务场景为牵引,从企业共性需求入手,将共性需求转化为平台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纺织服装企业。

  浙江凌迪数字科技公司聚焦研发设计领域共性需求,构建了以柔性仿真技术为基础,集工业软件和3D设计一体化的协同设计平台,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上海致景科技公司则以订单为牵引,吸引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实现共享制造模式创新,目前平台已接入织机60余万台,覆盖全国约40%的织造产能,服务近万家中小企业。

  (四)产业集群地区不断加大数字化转型推进力度

  “十四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在各级政府和行业组织的诸多政策激励和引导支持下,产业集群数字化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优化。集群地区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超过半数以上的集群地区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5G基站建设、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仓储物流、绿色环保等多方面为集群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环境。

  桐乡市濮院镇全面优化公共服务,建立了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持的“产学研”联合体,建设了浙江省毛衫时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濮院智慧物流平台等数字化公共服务载体,有效地提升了地区内企业运营的整体效能。

  二是大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集群地区十分重视大数据中心建设及其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近20个产业集群建成或正在建设产业大数据中心和可视化平台。江苏常熟市、湖州织里镇等积极推动地区产业数据的全面汇聚和融通共享,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地区规划、产业发展、企业运营提供决策支持。

  部分产业优势比较明显的集群地区,通过汇聚贯穿全产业链的线上线下数据,进行深度数据治理和挖掘,形成了优势产业发展指数,真实反映商品流通状况和产经动态,提高了集群地区整体效能。其中,常熟男装指数、叠石桥家纺指数列入了商务部“商务预报”平台定期发布,发挥着行业“风向标”和市场“晴雨表”的作用。

  三是电商、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电商服务不断创新。集群地区着力发展电商业务,鼓励跨境电商发展,推动电商园区建设。湖北仙桃市等近40家集群地区通过自建b2b或b2c电商平台,拓展电商业务。超半数的集群地区积极对接第三方电商平台,并以多种方式引导企业通过消费电商以及抖音、快手等多种途径开拓国内外市场。

  海城市西柳镇等超过30个集群地区,积极建设电子商务园区,为企业提供创业培训、金融、人力资源、专业技术、物流仓储、项目咨询、行业动态、品牌建设等服务。

  (五)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纺织行业乃至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国家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急难问题,推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政策。

  工信部、财政部《关于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围绕100个细分行业,中央财政分三批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在“100个细分行业”中有9个纺织细分行业,纺织品相关行业几乎全部在列。今年6月又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在第一批试点城市中不乏福州、东莞、苏州、大连等纺织产业集群地区。

  另外,今年的两会上,由中国纺联推动的《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建设,实现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被列入了全国人大重点建议当中。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政策出台,支持推动产业集群以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四、纺织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数字经济浪潮下,产业集群地区不断推动数字化发展,以数字技术助力企业经营优化,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和协同合作能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集群地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对数字化建设的认识水平尚有不足,数字化转型动力不强

  产业集群地区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9%,广大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发展的认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还存在着数字化转型“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还有部分企业仍然存在观望心态,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不强。另外,中小微企业在生产装备数字化、工业软件应用、工业网络改造等方面的基础也普遍较为薄弱。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公共服务平台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

  现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各具特色,但在工业设备接入、工业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力,数据与平台等方面的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存储计算、平台间调用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能力尚显不足,且缺少能够为纺织全产业链提供服务的行业级平台。

  很多集群地区试点建设了公共服务平台,但从平台建设内容、建设进度及实际效果看,还存在服务内容单一、重复建设、产业发展需求与提供服务不匹配等方面的问题。

  (三)复合型人才短缺、数字化资金投入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纺织行业待遇水平整体偏低,数字化人才难招难留,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广大中小企业更是在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面面临困境,数字化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当前行业低位运行状况下,数字化建设资金投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是困扰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普遍问题。

  (四)对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研究尚且不足

  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对纺织服装的产业转移、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服务化转型,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较少;对产业集群的业务形态、集群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模式路径,以及可能形成的数字生态方面的研究滞后,推动形成数字化产业集群的方法、路径尚不明确,亟待增强。

  五、纺织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主要任务

  纺织行业将继续深度融入数字时代,围绕规模化、多元化产业应用端需求,加快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行业的融合创新应用,推动行业整体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初步建立起数据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阶段,产业集群数字化应重点解决集群地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集群数字化共建合作机制,整合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大企业以及其他各界资源合力推进。

  (一)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进一步提升集群地区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构建适应地区发展需求的,有助于实现数字要素集聚、共享与高效利用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集群地区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提供相应的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标准推广、咨询诊断、产融结合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服务。

  二是推动数字化创新发展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研究与实践,带动数字化服务商、数字化人才、数字化平台及其相关数字化资源汇聚产业集群,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以数字技术助力提升集群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通过引导集群内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协同创新,促进集群地区数字经济发展。

  三是进一步强化集群共建合作机制,合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注重将国家、地方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激励,与行业协会专业化服务能力和行业资源紧密结合,针对各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好国家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财政支持政策,借力激发集群地区广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是推动财税政策优化调整,切实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压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的瓶颈在于企业数字化基础能力不足,而推动集群数字化建设、发展数字经济,绕不开企业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化基础能力提升。推动将中小企业数字化资金投入列入“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数字化建设投入不足的难题,精准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行业协会需进一步发挥专业服务能力,做好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

  一是进一步发挥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提高数字化转型服务水平。为提高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中国纺联推动建设了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现已开通运行,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评估诊断、咨询服务、供需对接、解决方案应用推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要进一步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不断提高平台服务能力,通过汇聚数字化转型服务资源,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

  二是推动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试点示范工程。本着“试点先行、示范推广”的工作原则,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试点示范工程。遴选数字化转型基础较好、转型意愿较强的产业集群进行先行建设试点,总结提炼出切实可行、可复制推广的建设经验和发展范式,形成示范样板,引领、带动更多集群地区数字化转型发展。

  三是鼓励和引导低成本、轻量化、平台型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积极鼓励和引导数字化服务商开发适合中小企业应用需求的、见效快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积极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破解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建设所面临的技术和资金壁垒;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环节入手,推进线上营销、生产管控、在线设计、产能共享等场景应用,由点及面逐步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延伸拓展。

  四是推动构建能够对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有效支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大量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短缺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形成适应数字化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集群经济占据纺织产业的半壁江山,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是驱动纺织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集群地区要加快融入数字生态要素,促进各方资源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集群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外部资源的链接,构建内外互联、多方协同的数字化发展新生态。

  让我们同心协力、踔厉奋发,谱写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新篇章!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