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纺联 > 领导讲话 > 正文 
 
  孙瑞哲会长在2021朝阳时尚峰会上的讲话
2021-03-30
分享至:

 

时尚发展 助力北京“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1年3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参与此次论坛的研讨。本次论坛主题为《时尚赋能高质量发展、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我想,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来源于人的高质量生活。城市中的人,是城市时尚美学中,最生动、最具活力和最具本质属性的要素景观;人的形象美学与生活美学,支撑着整个城市时尚美学的外观状态和内在精神;而作为时尚产业主体构成的时装产业,则以文化之根、创意之魂、产业之实,担负起扮靓人、妆点人、育化人的重要使命,成为了链接个体“风貌”与城市“风景”的关键介质。

  城市兴而国家兴,城市的发展担负着国家复兴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在“英国城市工作小组”1998年编撰的《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白皮书》中,城市的文化复兴被提升到比肩“文艺复兴”的高度。同样,步入“十四五”时期的北京城市发展,也将迎来全面的城市文化复兴,即,基本建成创新引领型、服务主导型、协同发展型、全面开放型互融共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如何通过时尚产业的发展,助力北京成为吸引全球消费者高度繁荣的消费市场,全球消费资源的配置中心以及引领全球消费发展的创新高地?这样的命题思考,一方面,具有“以人为本、以业聚人”的具体性与根源性,另一方面,具有“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全局性与未来性。

  围绕该发展命题,借此论坛,我想简单和大家探讨三方面的观点。

  第一,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根基在于依托产业之实。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指购物环境优越、消费商品丰富、国际品牌众多、服务功能完善、特色消费突出,时尚引领能力强,以及在商贸活动上具有高度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商业知名度的现代大都市。

  其一,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以时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依托。国际时尚消费中心的形成,需要通过创意设计资源-文化产品-文化资产-产业资本的有效转换,重点依托时尚产业的规模化、链条化和集聚化,通过产业构建消费的造血机制。时尚产业的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满足消费需求的程度就越高。脱离了产业之实的时尚消费,无疑将成为缺少价值内核支撑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二,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与纺织服装产业目前的产业新定位精准契合。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正在疏解,时尚创意产业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首都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新时代下,作为时尚创意产业的主体构成部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树立了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的新定位。这样的发展定位,精准契合了北京成为全球消费资源的配置中心、引领全球消费发展创新高地的发展战略,两者在规划战略上,拥有方向一致的共同未来,能够达到共赢共生的同频共振。

  其三,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与纺织服装产业目前的发展新阶段高度匹配。美国经济学家柯道夫通过研究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把其分为8个阶段,维持生存阶段、起飞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多样化与整合阶段,向高附加值转化阶段、高灵活性与非一体化阶段,创意与虚拟整合阶段,产业发展新标志阶段。只有在纺织业发展到黄金时期或多样化与整合阶段,高级服装和深加工产品提高了附加值,时尚产业中心的形成才会具备产业基础。

  目前,中国纺织工业无疑已进入到此发展阶段。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时装产业,在建设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正在重点发挥三个重要作用:第一,高增值力。在产品市场价值中,时装产业的观念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整个产业的溢价能力不断提升;第二,强辐射性。基于文化消费需求的日渐上涨,时装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正在有效牵引其他产业升级,带动整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第三,广融合性。时装产业与其他产业互相渗透,不断形成技术、文化与市场高度融合的生态,有力带动整个城市的产业价值空间扩容与延展。

  有目共睹的是,“十三五”末,中国纺织行业已先于众多制造业产业实现强国目标。2019年,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面向203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研究》设立专项 “重点领域技术短板与技术发展路线图”(2019)。通过对26类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产业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得出:纺织产业、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以及家电产业已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立足于这样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纺织服装产业之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其关键的产业支撑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与融合发展效应,将在未来得以不断强化与释放。

  第二,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引擎在于提升创新之力。

  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我国市场空间巨大且富有韧性,展现出强大的消费引领力。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在进入存量经济时代,消费也呈现分化态势。从市场的基本需求到网络的流量红利都呈现饱和态势,粗放经营空间不断缩小,创新供给的质量、效率与层次成为核心逻辑。在此发展趋势下,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需要构建新型的消费动力引擎,提升多维度多方位的创新之力。

  其一,提升供给的品质创新之力。促进时尚产业领域内技术创新的簇群化与融合化,持续推进时尚产品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顺应个性化、细分化的需求升级,加快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智能制造,构建“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的快速反应机制;开展人工智能时尚设计平台建设工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色彩、图案、面料、款式,设立全产业链创意设计数据中心,智能化输出流行趋势动态。

  其二,提升渠道的智慧创新之力。顺应体验式、交互式消费的需求升级,综合采用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从内容、社交、体验、场景多方面聚合社交粘性,打造新社交时代的第三空间,导入VR试衣间、品牌线上线下联合营销、个性化订制服务、商圈智能化管理、智慧泊车系统等功能,运用商品展示新技术(perch技术),将混合现实营销嵌入实体零售展示,实现消费者与商品互动,提升时尚城服务功能和购物体验。

  其三,提升品牌的文化创新之力。在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今天,“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成为品牌推动新时尚与新设计,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内涵修养与内生动力。应持续激发时尚品牌原创性、根植性的文化动力,以中华哲学、东方美学作为生活美学和态度主张,促成世界级时尚品牌的诞生,提升中国时尚品牌的国际时尚消费驱动能力与综合价值创造能力。

  其四,提升消费的绿色创新之力。“消耗型时尚”正在向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时尚”实现深度转变,传统时尚产业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社会形象正在得以打破。应重点以绿色原料、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抓手,持续推动全产业链制造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可循环化,生产并倡导更多使用优质生态纺织产品,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第三,国际时尚消费中心的建设,目标在于融合生态之美。

  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需要建立泛时尚生态,随着时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机制的融合涌现,通过时尚文化的生产空间、消费空间、体验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功能叠合,凸显“大师、大牌、大事”在内,一系列关键时尚符号的要素关联,同时推动时装产业与影视、音乐、金融、旅游、动漫、建筑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形成自然交融、复合交融、深度交融的生态之美。

  其一,引导时尚品牌的有效集聚,构建产业与城市文化空间自然交融的消费生态。

  顺应北京发展“繁荣首店首发经济”的消费驱动战略,积极鼓励国内外时尚品牌联动在北京的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深度挖掘北京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城市资源。目前北京已经形成四类特色商业街:古都风貌型、现代时尚型、文化休闲型、专业商品型。结合特色商业街在文化、艺术、公共空间的改造与风貌特色塑造,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别地导引时尚品牌,自然融入北京核心商圈与新兴商业空间,实现时尚消费内容的高质量供给。

  其二,促进时尚品牌的数字化转型,构建实体与虚拟消费空间复合交融的智能生态。

  在服务消费领域,“数据+”不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居民消费习惯加速向线上迁移。2020年,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增速明显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货币金融领域,移动支付全面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提速,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精准性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仅为25%左右,远低于欧洲的46%和美国的54%,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数据技术加快向社会经济活动各领域渗透,市场环境更加透明,供需更加匹配,居民个性化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向时尚行业融合渗透,数据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未来,应更加注重时尚品牌在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复合化呈现与数字化转型。线下建立集科技、休闲、娱乐、潮流为一体的时装旅游综合体,线上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加速从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到 OAO(Online And Offline线上和线下)的转型;积极促进直播经济、内容电商等模式创新,支持智慧零售、跨界零售、无人零售、绿色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助力时尚品牌升级全渠道数字化营销模式,推广使用移动互联技术、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裸眼3D技术等,创新流通业态、创新购物场景、创新服务体验。

  其三,依托权威时尚发布平台,构建国内与国际时尚资源深度交融的发展生态。

  截止目前,中国国际时装周已与5大洲5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时尚联系。其中已建立时尚交流与互动的国家和地区达到45个,向全球输送品牌和设计师共计50余位,引入近26个国家的百位设计师和品牌。每季时装周,国际宾客占比达近10%。与此同时,中国国际时装周正在成为众多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立足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回流中国本土市场,优质“海归”品牌的首发平台。

  未来,应进一步依托中国国际时装周等权威时尚发布平台,不断加快与国际时尚资源的高质量交互,强化中国国际时装周与国际知名时装周的联动与合作机制,集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与品牌创新资源,全球顶尖时尚设计学院,提升原创品牌的品质、品类与品位,构筑设计、发布、展示、销售、贸易为一体的时尚消费创新培育平台,加速跻身国际时装周的第一梯队。依托权威时尚发布平台的持续升级,有效提升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在时尚领域内的平台话语权。

  鲁迅先生曾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在全球时尚消费语境的背景底色之下,人,城市与产业三者之间的理想图景,既有对全球时尚资源的兼收并蓄,又有对北京城市独有文脉的跌宕生姿, “内在血脉”与“外在思潮”,内生与外化的高度叠合,个体与生态的深度交融,产业与城市的和谐共生,正是时尚消费文化本身所具备的内驱力、渗透性与包容力的应有之义。

  未来,我们也将进一步联合品牌的力量、设计师的力量、专业院校的力量、政府的力量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力量、共同奏响一曲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融合的“时尚风雅颂”,最终实现“产、城、人、文”融合下的“和谐共生”与“诗意栖居”。让我们为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共同缔造这样一片“芳草鲜美、豁然开朗”的时尚桃花源,精诚合作,携手前行。谢谢大家!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360.png
聚焦羽绒服主业 波司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