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转移、品牌推进、模式创新、科技进步、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国际合作等工作已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热点和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必将成为若干年行业发展的核心基调。 陈大鹏 定调2010:持续良性发展 2010年,总体上看,我国服装行业处在后危机时代的行业恢复期和格局转型的起跑期。可以说,这一年行业的进步提升与各种新旧制约因素交织并存。从行业数据方面看,前三季度的各项行业指标在2009年较低基数的基础上均获有大幅回升,但同时,开工不足、成本上扬、市场波动、价格上升等情况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今年1~9月,我国服装生产大幅反弹,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同比提高了18.24%,全社会产量增幅预计在10%左右。国内外市场的回升和新货补库需求的明显增长,刺激了生产的上涨。 内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限额以上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4000亿元,同比增长24.0%,增幅较2009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中华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8月份,大型零售商业服装类的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分别累计增长了23.05%和10.30%。 出口方面,据海关统计,2010年1~9月份,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934.88亿美元和219.56亿件,同比分别增长19.03%和14.22%,出口数量基本恢复到2009年以前水平,而出口金额增长较为明显。 从企业运行情况看,服装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9.62和23.6个百分点。 从这些数据来看,我们的行业实现了持续良性的发展,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在增强。 面对现实: 制约因素同样突出 但是,同时我们也客观地看到,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同样十分突出:首先是因为招工难造成全行业陷入总体开工率不足。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2010年服装行业由于缺工,沿海地区整体开工率仅达到70%;很多大企业也由于用工缺口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将开工率下调至80%,同时加大外协加工比重;开工率50%左右的中小企业比比皆是。由于“外协”加工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企业无法适应快、小、精的订单,一些信誉不佳的企业中也出现了“坐地涨价”等不诚信现象。 其次,2010年,成本上涨成为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包括棉花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带动了几乎全部服装原材料的快速提价;工资福利成本攀升加上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下降大大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几番调整的财政政策上调了行业信贷成本等等。 第三,国际环境虽比2009年有所转变,但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消除,国际市场实质性回暖尚不明朗,发达经济体经济和市场需求均保持低速增长,汇率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都是行业必须面对的难题。 内需市场逐步走出低迷,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市场发展迅速,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主要力量和有力增长点,但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强烈。在刚性上涨的成本面前,必将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出局。 另一方面,国际品牌加速登陆中国市场,并已向二三线市场延伸,加紧中国市场布局趋势明显。内销市场的竞争将愈发激烈,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波动也将不断出现。 行业热点:昭示升级信号 面对行业形势好转但新生不利因素频现的局面,从企业的转型求变开始,全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已全面展开。 区域布局调整成为热点。2010年,中西部有产业基础的地区迎来了大批主动实地调查的东部省份企业。东部地区服装产业形势在悄然改变,梯度转移已经在重整产业链的企业中不断升温。此外,企业对未来中西部地区就业和消费的乐观预期、品牌在内陆省份的市场布局直接推进产业转移,订单转移趋势将带动中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 品牌推进更上层楼。提高品牌贡献率已成为企业化解不利因素、有效开拓内销市场的核心工作和共同理念,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已成为企业的必修课。 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企业模式创新、品牌模式创新以及随之而来的渠道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等已在行业中层出不穷。创新不仅细分了行业、细分了市场,同时开拓了市场的广度和维度,更为行业增添了活力。 科技进步高歌猛进。服装行业科技进步日趋深化,从设备硬件向两化融合等软件领域延伸。目前,服装制造模式面临全面变化,柔性制造、大规模定制等曾经前沿的生产理念已经走入行业视线。制造流程再造、流程管理信息化已经在传统的大企业中逐步推行。 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国际合作皆为要点。随着市场竞争、品牌竞争的深入,品牌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产业资源配置能力已成为决定品牌竞争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未来的竞争也必将是企业资本实力的竞争,“排队上市”成为了2010年的一道行业盛景。国际间的行业合作、企业合作已变得愈发普遍,从生产合作、产品合作、设计合作、营销合作到品牌合作、资本合作,国际化的服装企业将越来越多。 完善服务体系: 为“十二五”开局 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将以服务为宗旨,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进一步培养、营造良好的品牌生态环境,推动品牌建设,通过品牌与科技进步,使企业消化客观上的各种减利因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及金融机构的共同参与,形成以企业为主题、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集成创新体系。 以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行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在会员单位的产业转移、产业链资源整合、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等工作中,各专业委员会将充分发挥其联络优势、协调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会员单位做好信息沟通、平台搭建等工作。 加强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的放矢地组织会员单位参与国际交流,并鼓励引导品牌走出去,加快行业的国际化步伐。 (纺织服装周刊)(E0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