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纺联 > 领导讲话 > 正文 
 
  孙瑞哲:求真务实,开启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征程
2023-08-28
分享至:

  8月27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五届第二次理事扩大会暨第五届第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在上海召开。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作工作报告,现将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求真务实,

开启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征程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3年8月27日


  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起步之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画卷已经打开,波澜壮阔、气象恢宏,号角激越,催人奋进。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支撑。作为国民经济和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门,纺织行业如何实现发展的高质量,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更好服务国家大局、人民幸福,是我们亟待回答的时代课题。今天,我们相聚上海,召开全行业年度盛会,就是为了探讨行业的未来所在。从未来审视当前,以终为始,砥砺初心,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激扬集体智慧,形成共同意志,凝聚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一、2023上半年行业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纺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魂,提高政治站位,求真务实,大兴调研之风,真抓实干,开展行业工作。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与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和平台价值,推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在行业有效落实,行业在稳定宏观经济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一)抓住主要矛盾,有效激发市场需求和企业活力

  聚焦内需体系建设,优化供需循环。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配合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开展“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系列活动”、“棉纺消费季”活动等,提振行业信心、市场信心。发挥展会在畅通产业循环中的关键作用,成功举办春季联展,展出面积达三十余万平方米,展商五千余家,专业观众三十余万人次。围绕创造有效需求,优化产品供给、创新消费场景、营造消费氛围。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优化产业生态。完善行业公共服务,推动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协同。稳市场主体,强化中小微企业帮扶工作,推进各类助企和稳岗稳就业政策在行业落地。支持培育具有资源掌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兼并、收购和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优秀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深化系统研究,组织开展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入库培育。

  (二)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化解外部压力和环境风险

  外需不足是影响今年外贸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为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中国纺联全面重启海外展会,服务企业出访参展与参观,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引导企业用好共建“一带一路”、RCEP协定等战略机遇,深化与中亚、东盟、非洲、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商贸合作,开展国际化咨询服务,更新完善行业境外投资项目库。

  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正在深刻影响行业稳定发展。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积极开展行业对话交流。利用国际纺联、哥本哈根可持续时尚峰会等平台发出行业声音、展示行业形象,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组织国内企业出国访问与调研,推进各利益相关方在市场、政策、文化等领域的沟通了解,促进更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

  (三)增强内生动力,务实提升产业内涵和发展质量

  深化科技服务,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保障产业发展安全可控。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为牵引,引导多主体、多领域协同创新。组织科技大会等活动,推动科技创新应用转化。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工作成果显著,行业共有27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

  聚焦时尚发展,研究发布全产业链流行趋势,开展产品开发工作。举办中国国际时装周、各类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动纺织非遗创新转化与发展。持续深化品牌研究、竞争力评价、品牌培育和推广。举办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纺织服装行业论坛、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大会。

  推动转型升级,开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研究,深化诊断、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工业互联网在集群、园区、专业市场加快应用。召开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大会,搭建行业交流平台。聚焦双碳目标,引导产业绿色转型。配合发改委签署发布《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宣言》。强化绿色技术的筛选、试点、推广,开展绿色纤维认证。不断完善行业社会责任和ESG的方法、工具、平台。

  (四)完善产业布局,有力推动产业协同和区域协调

  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把握各地重新审视纺织行业地位的新机遇,推动产业发展。加强与安徽、湖北、江西、辽宁等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有针对性地组织举办行业活动,推动产业东西互济、平衡发展。在吉林延边举办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合作发展大会、在湖北荆州举办2023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大会等。

  深化集群服务,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集群企业发展效能。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集群加速集聚,做强特色和专业,提升价值和影响。把握融合创新趋势,创新优质资源合作模式,加快构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深化区域品牌培育,开展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提升工作,推动区域品牌试点建设。

  在中国纺联与全行业共同努力下,纺织行业紧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断巩固制造优势,着力提升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行业彰显韧性活力,在恢复中前行、压力下企稳。1~6月全国规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为21818.1亿元,利润总额为594.6亿元。1~7月,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减少2.8%,增速较1~6月回升0.2个百分点,纺织业、化纤业产能利用率高于同期制造业水平;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7776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较上年同期增加17个百分点;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0%,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697.9亿美元。

  客观来讲,行业处于相对困难时期,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态势,外部压力和输入性风险是重要原因。整体看,全球经济处在下行周期,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将低于3.8%的历史(2000年至2019年)年平均水平。标普全球市场情报(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显示,2023年前6个月,美国企业破产数量达到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德国的破产数量在6月份同比增长近50%,达到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截至7月,日本破产企业数量已连续16个月同比增加。7月破产企业负债总额为1621亿日元,同比大增91.7%。市场信心受挫,居民收入降低,海外需求不足是当前的突出问题。1~7月,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同比减少10.0%,1~6月,越南、柬埔寨纺织品服装出口降幅均超过16%。6月当月,印度服装出口同比下降16.9%,孟加拉国对全球出口纺织品2.2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 25.1%,土耳其对全球出口纺织品服装 27.3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4%。

  纺织工业正处在产业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行业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依然存在。今年1~6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减少5.1%,利润总额同比减少21.3%。1~7月纺织业、服装业和化纤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减少2.3%、5.5%和11%。流量红利见顶,电商渠道价格内卷加剧,对行业发展形成现实压力。面对超预期因素影响,如何提振信心、纾困解难、实现更好复苏,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的现实问题。

  论事不可趋一时之轻重,当思其久而远者。统筹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综合战略大局与产业实际,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产业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立足国情,回归产业本质,建设具有完整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间的矛盾,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发展依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中心任务,是硬道理。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纺织行业依托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规模优势,在稳定经济发展、平衡国际收支、创造就业空间、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供给来满足基本纤维消费需求;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的大国来说,需要依托覆盖广、易切入的创富产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人民的现实需要设置目标,始终保持完整性,在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中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统一。

  (一)完整性体现在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

  制造业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石、产业创新衍生的中枢、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底。中国人口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总和,巨大的民生需求、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决定了西方“去制造”“偏科化”的现代化模式走不通。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发展弯路也警醒我们,制造业如果失去规模优势和体系优势,就会丧失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只有依托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扩散应用生态,单点的突破才能形成稳定优势,才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挑战。要强化制造的基础地位,在补短板、锻长板中保持产业生态稳定。特别是对于印染加工、纤维制造等科技含量高、产业影响大的领域,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要作为高端产业予以支持。健壮的产业生态不仅要产业链完整,也需要制造与服务协同。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的深度融合,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制造与服务不可割裂,也不能互相替代,是有机的整体。没有高度发达的制造很难产生高度发达的服务。行业要建设完整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以两业融合为抓手,在制造与设计、金融、数字服务的耦合共生中形成新业态、新优势。

  (二)完整性体现在物质与文化高度统一

  随着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需求更加多元。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个性化、品质化、绿色化、体验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一方面,消费主体的更替、社会活动的变迁,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消费领域的延伸与发展。从健康养生、宠物陪伴到Citywalk、户外露营、炉煮万物,消费场景的快速更迭带来了不断细化的消费品类。数据显示,2021~2023年,淘宝天猫“户外”搜索量同比上涨659%;360度无死角防晒带动防晒面罩、冰丝袖套等产品的市场热度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提升,文化自信、自觉持续增强。以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创新、业态创新蓬勃发展。2015~2022年,汉服市场规模由1.9亿元快速增长至125.4亿元。以文化为纽带,时代的风物、自然的风貌与生活的风情相互激荡,形成了更加丰富的消费场景。如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创造了纺织非遗与区域旅游融荣共生的创新实践,旅游景区已成为汉服穿着的第一使用场景。作为重要的民生产品,纺织服装凝结着技术之新,承载着文化之美,是满足物质和文化多层级、多元化消费需求的重要载体。面向未来,行业要坚持需求导向,推动技术创新、设计创新相融合,推动行业与内容产业、文娱产业、旅游产业相协同,加快构建推动物质与文化共进的产业体系。

  (三)完整性体现在国际与国内协同发展

  从纤维原料、设计创新到生产流通、品牌运营,纺织行业与世界经济深度关联,是全球伙伴关系形成的重要场景,也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力量。2003年以来,行业全球投资存量超过130亿美元,有效带动了东盟、中亚、非洲等区域发展,成为促进南南合作的桥梁纽带。在产业大循环、市场大循环的过程中,企业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逐渐从简单获取资源延展到提前布局未来的新阶段。产业在国家间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要警惕的是,在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影响下,一些产业链的过早、过度、过快外移,特别是核心产业的流失,将会削弱行业的规模优势与体系优势。行业的转移既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调整,也要立足国内战略基点,提升优质产业、核心环节的根植性。充分依托巨大市场及其消费需求的层次差异、国土幅员广阔及其区域发展水平的梯度势差,促进产业在国内的有序转移,健康发展,保证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合理的产业规模。

  三、适应变局,应对产业竞合,建设具有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产业安全

  全球资源禀赋与力量对比深度调整、产业竞合与经济规则深入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深刻影响,一些国家推行所谓“去风险”,导致“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全球生产体系割裂和技术对峙在加剧,供应链收缩重构布局在深化。欧盟6月发布《欧洲经济安全战略》,强调要打造“更具韧性的”供应链。贸易结构深度调整。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进口份额占比由36.6%急剧下降到24.7%;在欧盟市场进口份额占比由33.2%下降到32.3%;在日本市场进口份额中的占比从57.8%下降到55.4%。一些国家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严重破坏了稳定高效安全的分工格局。我们要推动行业多元布局,既要引导产业强化与传统市场的经贸合作,也要充分用好共建“一带一路”、RCEP协定等协议带来的战略机遇,强化与中亚、东盟、非洲、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合作。

  要保障原料安全。WTO发布的《世界贸易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2.7%,而价值增长12.4%。全球贸易链上的初级商品价格上涨反映了初级产品供给的安全性、稳定性问题。地缘政治冲突、经贸摩擦、国际资本炒作等冲击全球大宗原料供应市场,价格高位波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原料供应风险。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是行业的现实瓶颈。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原料跟踪监测和预警,关注新的区域性能源与材料供给结构。另一方面,要完善原材料产业链布局,加强储备能力建设,打造安全的供给体系。

  要适应规则变化。新经济的发展带来全球规则的重塑。全球绿色发展的市场规则与政策体系在竞合博弈中发展,技术性贸易“绿色壁垒”的属性正在强化。5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生效,2023年10月进入过渡期,2026年起正式实施,随着产品品类的拓展,未来将可能对行业比较优势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数据经济价值和安全价值的凸显,全球数字治理与数字规则体系的碎片化和阵营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一方面,围绕平台垄断、数据隐私、网络安全等问题,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加快立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贸易协定开展全球数字治理及规则制定。面对规则的快速演变,我们要立足产业实际,适应规则,筑造优势,并把握好推动产业发展的节奏与力度。

  (二)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产业安全

  科技的自主可控决定着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安全水平。从承接转移、模仿跟进,到主动布局、并跑领跑,今天的中国纺织工业,绝大部分指标达到甚至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处于我国制造业进入强国阵列的第一梯队。另一方面,行业在最前沿、最底层的知识技能仍有缺失,关键点上被“卡脖子”、前沿点上被“牵鼻子”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关键新材料自给率仅14%,部分高性能纤维依赖进口。在地缘政治影响下,全球原材料、知识产权等关键资源的流动愈发困难。保障产业安全,打破“路径依赖”“低端锁定”,化解宽而不深、全而不精的问题,挺进产业创新无人区,强化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产业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重塑比较优势和产业格局。在原料领域,传统材料以外的新材料崭露头角,如生物基材料为缓解产业对化石原料、天然纤维的依赖提供了新路径;在用能领域,清洁能源正在快速发展,美国两次实现核聚变反应净能量增益,预示了未来清洁廉价能源的新可能;在劳动力要素方面,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正在弥合劳动力成本差距,麦肯锡预测,生成式AI可以推动产品研发的生产力提高10-15%,60-70%的工作将实现自动化,围绕设计领域的替代已现端倪;虚拟现实和元宇宙正在带来沉浸式交互体验,重塑商业场景。我们要捕捉先机,提前布局技术创新可能带来的要素和模式的颠覆式改变,特别要关注技术发展在化解人口老龄化和气候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同时也要积极应对技术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带来的潜在风险。

  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安全间的关系,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产业的自主可控,以前瞻性的科技布局,把握未来的发展机遇。

  要注重创新质量。“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防范化解科技重大风险,要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强化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发展。

  要关注创新成效。科技创新的成败与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果转移转化是否顺利。要融合贯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发挥好“出题者”和“阅卷人”作用,形成创新联合体,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各环节的衔接与价值转化。

  四、融入变革,提升质量效率,建设具有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的先进性体现在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以创新驱动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形成高效能、高品质、高责任、低成本的投入产出关系,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一)融入数字经济,打造新支点

  从消费、制造到决策、创新,从要素、组织到文化、价值,数字经济构筑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形态。特别是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重新定义知识技能价值,深刻改变创新创造范式,所有能够模式化的知识技能都将可能被取代,所有涉及知识应用的环节都将可能被重塑。生成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范围推动着产业变革和流程再造,重塑着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估值15亿美金的营销文案应用Jasper AI团队只有三人,图像生成工具Midjourney团队只有11人。翻译编程、创意设计、财务法务、研发创新、传媒营销等众多领域都在发生重大改变。作为智能化变革的关键工具,机器人也在塑造全新投入产出关系,2022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推动着“具身智能”产业迈近跃升的临界点,Tesla Optimus的“具身执行”能力成功探索了人形机器人辅助人类工作的技术基础和应用前景。高盛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能够达到1540亿美元的规模。

  面向未来,与数字产业融合发展是打造具有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方向。

  要关注技术创新与场景深耕。方法工具与基础设施的升级驱动着数字经济指数型飞跃,我们不可能靠登山的方法实现登月,要避免创新者的窘境,紧跟前沿,关注新生,看到边界,融入专业,适度前瞻布局,发现新赛道新机遇。发展智能制造、设计与营销,推动系统化、专业化的数字创新。

  要平衡经济贡献与社会价值。数字鸿沟与发展鸿沟呈现相互强化的特征,要关注智能化发展中存在的失衡现象,防止中小微企业等被低端锁定和边缘化的风险。防范化解AI霸权、数据安全、虚假信息、算法偏见、平台垄断等新挑战,商业伦理、数据权属、使用限度、知识保护、隐私泄露等新问题。

  要发挥平台价值与网络效应。数字经济具有正反馈特征,参与主体越多,网络价值越大,使用程度越深,数据价值越大。纺织行业业态丰富,企业间数字化差异大,互联互通与协同集成是大问题。发展可信平台经济,建立多元价值网络,推进数据标准化与集约化,将有助于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率。

  (二)推进绿色发展,实现新价值

  绿色经济是以低碳、高效和可持续为特征的产业形态,是理念引领下的创新实践、现实倒逼下的战略选择。全球要素资源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向绿色经济聚集,美国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中有近3690亿美元资金投向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行业,《欧盟绿色交易工业计划》将拨出2500亿欧元用于工业绿色化。

  我国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发展的阶段与环境、产业的规模与结构、能源的效率与强度,决定了与历史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更大的资源环境约束。纺织行业处在绿色发展潮头,受到全球关注,绿色转型是必由之路。绿色材料创新从源头改变着投入产出关系。煤化工和生物基材料的发展实现生态友好,保障原料供给;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在风电、光伏、储氢、轻量化等领域的低碳正向作用明显。绿色制造系统性重塑流程组织与竞争优势。非水介质印染多技术路径探索,生物工艺开始替代传统化学工艺,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以绿色能源为内容的动力创新正在纳入制造体系。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约占总装机的48.8%,历史性超过煤电。政策叠加下,绿色能源正在深刻影响要素成本结构。行业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发展,统筹资本和消费市场,在可持续发展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要关注绿色融资。2023年一季度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24.99万亿元,同比增长38.3%。节能减排效应显著的项目是热点投资方向。作为先行者,湖州推出转型金融支持目录,覆盖纺织、化纤等9大重点行业。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要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行业要找到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与产业低碳转型的契合点,平衡现实与未来,提升绿色增值能力。

  要培育绿色市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正在觉醒,但绿色市场的发展依然偏慢。产品品类少、性价比不高,概念丛生,标准不清晰、难辨识,绿色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差距,造成了消费行动与消费意愿间的落差。市场的成熟度直接影响着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消费者教育和市场培养。

  (三)强化融合创新,塑造新引擎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进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长远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支撑带动作用和重大发展价值潜力,是构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内容和方向。

  纤维新材料是行业产品、工艺、装备创新的源头和先导。形状记忆纤维、智能调温纤维、变色纤维等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了安全防护服装的智能化发展。行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碳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在飞机、高铁等轻量化领域实现了高值化应用。以石墨烯、超导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新一代3D打印材料等为代表,纤维材料正在加快向高性能、多功能、轻量化、柔性化方向发展。

  生物经济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口。比如,东华大学结合神经科学、电子学和材料科学知识,以丝素蛋白和纤维素制备柔性神经接口。凯赛生物以生物法制备长链二元酸,实现了行业更加绿色的原料供应。罗莱通过太空育种开发出功能、性能更好的“中棉罗莱一号”。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生物基材料、生物制造等科学和技术加速演进,改变着材料供给方式和应用空间。

  场景驱动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是打造新引擎、新赛道的重要途径。纺织品在大健康、大家居、航空、建筑、海运等领域不断实现更加多元、更深层次的应用。比如,面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以舒适便捷、安全防护功能为重点,无障碍服装加快发展。家纺行业融入“大家居”生态体系,以“睡眠经济”等为切入点加快创新;在医疗卫生领域,微米级材料编织的可置换人体主动脉人造血管、废旧蚕丝资源制备抗菌型手术缝合线、人造皮肤等医用纺织品持续涌现。

  未来产业是孕育孵化中的产业,技术和市场都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同一场景多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具有颠覆性强、周期长、成长性高、不确定性强等特征。我们要关注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的新进展和系统性影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进面向重大需求的关键技术攻关;完善产业孵化培育机制,探索可持续投资模式,推进行业不同阶段、不同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企业发展。

  (四)打造先进集群,构筑新空间

  我国正在形成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支撑的区域经济布局。系统性的调整带来行业生产力布局结构性的变化。

  东部地区聚焦巩固优势,强化引领地位,重点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今年广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地、创意设计策源地、服贸会展新高地。福建省围绕中高端供给,将现代纺织服装作为万亿级支柱产业来打造。

  中部地区立足区位、人才等比较优势,发展高端制造,力争变“跟跑”为“领跑”。比如湖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重点聚焦现代纺织服装、新材料等8个新兴特色产业。安徽省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纺织服装千亿级产业集群。

  西部地区聚焦特色资源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培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宁夏将轻工纺织纳入全区“六新”产业推进,重点打造棉麻、羊绒、高性能化纤等特色产业集群。新疆将棉花和纺织服装作为“八大产业集群”之一建设。重庆市将轻纺产业作为6个千亿级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来打造。

  融入格局调整,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打造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从集聚到集约转化,从集中到集成提升。

  要城乡系统推进。在流域经济框架下,构建产业高端化、特色化区域协同机制。以城市群经济为重点,培育高能级全球时尚中心,围绕“大师、大牌、大事”建立中国时尚话语权的主阵地。上海、宁波、重庆等城市在打造“设计之都”“时尚之都”。依托县域经济,在城乡融合中发展集群,服务乡村振兴。2022年54个“千亿县”,绝大多数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9个新增的县域中有6个将纺织服装作为主导产业。

  要根据要素布局。生产要素是区域经济的底层规定。当前,生产要素的内涵、特征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料、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比较优势加速调整,数据、算力、绿色能源、新型基础设施等新要素与新组合持续产生。集群发展、产业转移在与传统要素和市场需求变化相匹配的同时,也在与创新要素的分布、新兴业态的发展相耦合。以算力为重点,要关注东数西算的政策机遇;以双碳为目标,要关注绿色能源的未来价值。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将要素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要丰富发展模式。从“景漂”、“淄博烧烤”,到“村超”“村BA”,这些热点现象的背后蕴含着集群发展和产城融合的新模式。以产业特色为核心,将内容的创新、情感的传播、大众的参与、流量的打造与产业生态相融合,借助内容平台强化区域品牌效应,推进大众生活与区域产业融融发展。刺绣、编织、织染、非遗,纺织有着深厚的文化美学积淀和浓厚的时尚生活气息。以人为本,融入体验,打破产业与生活的边界,以更具人文、更有温度的方式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五、《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说明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作为重要的制造业部门,中国纺织工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时代要求。

  2022年11月起,中国纺联开始组织研究和编制《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成立了领导小组系统推进相关工作,并充分调动综合职能部门与专业协会力量,成立综合组、科技组、时尚组、绿色组、国际化组、各重点专题组等8个专题研究组和12个专业研究组。今年4月形成专题和专业研究报告,结合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 5月底形成《行动纲要(讨论稿)》并确立“一个纲要七项行动”的框架结构,6月底形成《行动纲要(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提高科学性、可实施性,中国纺联集众思、广忠益,7月起先后征求了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意见,听取了部分院士专家、中国纺联专家咨询委委员和各单位主要领导的建议。他们的建言献策为完善《行动纲要》起到了建设性作用。

  《行动纲要》与《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0-2020)》、《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一脉相承、紧密衔接,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蓝图。

  《行动纲要》明确了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融入时代大势、立足中国实际、美化人民生活、满足重大需求、服务全球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其内涵包括: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制造能力;技术引领、人才完备、资本融合的发展动力系统;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产品创新实力;大中小融通、产业链安全、现代化集群布局的产业组织形态;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治理完善的产业发展路径;充分协同、战略支撑、市场引领的产业应用生态。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国家战略和行业实际、当前形势与长远发展,《行动纲要》给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行业要落实的七项重点行动。

  一是推动行业进步的纺织科技创新行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大在前沿材料、高端装备、先进工艺、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发力度,推动基础创新、关键创新、融合创新与应用创新。坚持市场导向、需求驱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坚持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二是突出文化引领的纺织时尚升级行动。坚定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同纺织时尚的融合点,推动文化价值转化。培养大师、大牌、大事,提升设计能力、品牌价值、时尚生态。

  三是践行纺织绿色制造和履行社会责任行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要采取科学务实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建设贯穿绿色材料、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等全产业链的低碳绿色循环体系。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可持续未来。

  四是建立协调联动的纺织区域融通发展行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要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形成纺织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协同发展格局。东中西部依托不同的资源优势,加强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融通循环,提高整体质效。

  五是推进双循环的国际化供应链提升行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统筹发展与安全,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要稳定产业规模优势、体系优势,夯实产业制造基础;深化开放合作,以中国规模庞大的内需市场和纺织产业体系优势吸引全球优质产业资源;深度参与全球生产力布局,服务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六是促进数字经济和纺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行动。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数字经济关键技术在纺织行业的融入与应用,提升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能力。推动数字变革下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七是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纺织人力资源保障行动。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认识、适应、引领中国人口发展新常态,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塑造素质优良、总量适当、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体系。

  《行动纲要》的发布是一次新的启航,作为有效发挥政策效力、激发企业活力的制度安排,行业协会是促进产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推动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我们将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和产业集群的紧密合作。一是做好《行动纲要》的宣贯工作,广泛宣传纺织现代化体系的内涵、目标和行动,讲好行业故事,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二是做好关于《行动纲要》的落实工作,在各省市开展对接,与有条件的区域合作开展“发展纺织现代化体系行动指数”研究和针对七项行动的落地方案。引导社会全面了解、正确认识行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关键作用与未来方向。

  六、做好下半年工作,扎实推进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下半年工作对于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增强行业工作的全局观,将行业的认识和行动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统一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的下半年工作部署和要求上来。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的主逻辑,围绕行动纲要的方向要求,走好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第一步。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完善组织建设、做好统计研究和决策支持,营造良好生态、服务产业实践,帮助行业找到开新局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一)完善生态与能力,保障产业稳健发展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要优化行业公共服务,拓展产业对接渠道,在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协同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和经营效益。投资决定产业未来。面对压力,企业更要敢闯、敢干、敢担风险,在压力下做好增长性投资,避免在缩手缩脚中陷入“效率陷阱”,在畏首畏尾中错失未来机遇。要完善产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加快成为对产业生态有主导力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打造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对产业链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企业,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推动集群优化升级。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纺织行业最鲜明的特征。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推进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推动集群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特色集群。借助行业活动、论坛等平台,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集群加速集聚,提升集群发展效能。进一步完善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强化高质量、精准化的服务供给,优化集群各主体发展环境。

  (二)联动国际与国内,创造产业有效需求

  释放内需市场潜力。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化解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消费是内需的“慢变量”。我们要以质量与效率为核心,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纺织服装行业制造优势,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继续配合工信部开展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系列活动,配合商务部开展“增强内外市场联动扩大纺织服装消费”活动,推动产业与市场对接。持续完善展会生态、提升展会能级,扩大影响、带动消费。顺应消费升级大势,不断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以高效优质的产品供给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要把握扩大消费政策机遇,优化配置,提振消费、释放潜力。进一步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汽车、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空间;借助平台经济,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体验;深耕下沉市场,激活县乡消费活力。

  化解外贸市场压力。当前,外需收缩成为外贸面临的突出挑战,对行业增长形成明显制约。要巩固好美欧、日韩等传统市场,积极拓展中亚、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打造多元化出口格局。用好国际展会等平台,组织企业走向国际。持续深化“主场外交”,打造好2023国际纺联年会、2023世界服装大会、第六届世界布商大会等活动与平台,促进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朋友圈;不断增进与跨国公司、外国商协会的常态化联系,稳定外资企业的信心与预期。持续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创新贸易业态,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通过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对标RCE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改善行业进出口结构。推进纺织产业内外贸一体化。

  (三)平衡安全与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在发展中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把安全理念贯穿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要强化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原料保障为重点,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印染等关键环节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障产业链生态稳定。平衡好国内发展和国际转移的关系,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和完整性。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借力各省重视产业发展的政策东风,推动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顺应产业规律,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重构,既要更好引进来,整合优质国际资源,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也要更好走出去,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和重点国家的投资考察、深度对接活动,推动国际产能合作。

  在开放中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当前,行业发展既面临因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经贸风险、投资风险,也面临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创新叠加风险、数据网络安全等新挑战。我们要高度关注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构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密切关注新疆棉等重大问题,加强风险预警与形势研判,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牢固树立数据安全意识,强化对行业关键数据的保护;围绕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产业竞争力评价、品牌价值评价、集群和园区试点示范评价等领域,完善推广中国的纺织行业认证;进一步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加强合规管理,支持中国企业海外维权,保障产业正当利益。

  (四)聚焦质量与效率,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制造基础,打造先进制造能力。制造环节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石。要固根本,强化产业的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持续完善从纤维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加工、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链制造体系,不断锻长板、补短板。要强能力,推动制造环节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全产业链高端装备和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打造高起点、高效益、高保障的生产体系;完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行业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做好生产过程的污染物管控与综合治理,开发绿色低碳制造技术,发展绿色制造新模式,打造绿色工厂。

  强化融合发展,完善产业应用生态。融合化是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要从满足国家战略需要、解决社会痛点、创造美好生活出发,布局产业新赛道,拓展发展新空间。以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推动产业融入国防建设、生命保障、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以万物可织为导向布局未来产业,强化与数字创意、大健康、生物经济、睡眠经济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以文化为场域载体,推动产业与文娱产业融融共生、纺织非遗与民族区域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消费引领能力。

  (五)聚焦价值与潜力,增强产业内生动力

  注重科技创新,强化战略支撑。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探索以新型举国体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完善行业创新基础设施,强化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发挥创新联盟等组织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产业化水平。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努力推进全球合作创新,防范科技脱钩。

  发掘文化创意,强化时尚引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古为今用、融合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纺织品服装中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打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深化流行趋势、生活方式研究,强化AI等数字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从源头构建原创优势。要洋为中用,开放包容,整合利用全球文化资源。聚焦“大师、大牌、大事”,推动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平台发展,提升中国时尚的感染力、渗透力。

  整合关键要素,强化体系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健全的投融资体系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大国工匠。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进一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企业应用金融工具解决发展问题的能力。要做好宣传工作,弘扬产业优秀精神文化,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六)彰显责任与担当,创造产业长远价值

  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聚焦美丽中国建设,有效降低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与行动方案,强化绿色创新,打造绿色供应链。继续扩大“绿色纤维”认证的市场推广和产品对接宣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构建废旧纺织品服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优化行业绿色发展服务平台,丰富绿色发展的工具和方法。推动纺织绿色低碳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完善。

  深化行业社会责任建设。作为民生产业,行业在推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持续改善民生、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促进社会和谐。企业要在市场化、全球化进程中,将社会责任系统纳入生产体系、价值体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要从战略高度抓好稳就业,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保障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待遇,保障劳动权益,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安全生产、全面发展。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契约精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对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在弥合区域城乡差距、维护边疆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云程发轫,万里可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在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美好事业中,让我们惟实励新、勇毅笃行,心怀锦绣,铺就锦绣,相信未来,创造未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2.jpg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360.jpg
勇攀高峰!波司登交出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