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纺联 > 领导讲话 > 正文 
 
  杨纪朝:将针织“易跨界基因”放大
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
2016-02-02
分享至:

  近年来,针织品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已从过去单纯衣着用,延伸至产业用、家纺等诸多领域。而在原有的衣着方面,也打破了过去内衣、运动衣类产品约束,向户外运动、外衣、西服等多品类方向发展。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今后,针织与其他品类的混搭将成为一种常态,而这种常态也将促进针织业与产业用、家纺以及其他各行业的跨界融合。

  可以说,针织行业无论是在广度、深度还是宽度方面,都有着可以预见的机遇,当然,这对行业来说,也充满着挑战。

 

  产品结构多元,跨界融合动向明显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在国资委、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职能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从科技、品牌、可持续、人才四大主题入手,以服务为根本开展工作,强化了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并带领中国针织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纺织之光教育基金会每年对针织贡献奖的奖励足以说明针织产业对中国纺织行业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就。”总结中国针织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表现,杨纪朝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针织行业发展势头比较强劲,是中国纺织工业增长较快行业之一,并取得了良好效益。

  杨纪朝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首先在规模上,2014年,中国纺织行业出口额达3060多亿美元,针织行业出口额就超千亿美元,占中国纺织行业的1/3,占全球市场的1/10,可见规模之大。其次,在“十二五”期间,中国针织产品设计水平得到一定提升。第三,针织产品类别更加宽泛,产业跨界融合动向越发明显。不过他同时强调,近年来针织行业虽然取得了优异成绩,但也面临着提升和转变的问题,比如一些针织产品出口单价下跌,进口产品单价却在上升,对此他表示,今后几年,我国针织行业要在产品创新方面下足功夫,提高品牌意识和创新能力。

 

  针织展向“生活馆”方向发展

  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作为行业联展舰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产业的发展水平。提及今后针织展的发展趋势,杨纪朝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针织展要向“生活馆”、“体验馆”的方向发展。

  针织业是一个产业链较长,同时产品类别多样的行业,这既是优势,又是劣势。比如针织展与CHIC服装展相比,CHIC更有规模性的集聚效应,毕竟服装在针织展中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针织较长的产业链条,也令其有着其他展会不可比拟的优势。杨纪朝说:“很多服装企业对针织产品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将为具有较长产业链的针织产业提供集成创新的可能,比如一些服装企业就提出,要将针织的袜子等产品进行包装,以礼品、艺术品的形象参与到销售环节中,既丰富了服装企业的产品类别,又提高了针织产品的附加值。”

  谈到针织展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杨纪朝说:“针织展要突出自身产品的特点,将针织产品特有的属性发挥最大化。”他认为,针织产品几乎涉及到纺织服装领域的全品类,因此针织展的发展目标也应该向更加生活化的方向努力。“让采购商和消费者看到的不仅仅是摆在展馆中的产品,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当然,针织企业也要在产品设计、材料方面下足功夫,要体现出针织产品被赋予的更高附加值。”

 

  提升价值要从计量单位开始

  最近几年,我国针织行业无论从技术装备还是产品质量水平上都有显著提高,不过,我国针织行业的发展水平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受制于中国工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源于我国经济处在初级阶段的发展制约。

  “中国针织行业要以自身努力改变这种发展状态,快速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杨纪朝认为,针织产品要提高档次,首先要从计量单位开始改变,即由吨转变为公斤,“这是较为理想的状态,也是努力的方向,我们应改变传统思维,做到产品轻薄化,做精做尖,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来进行转型升级。”

  实际上,为促进针织产品价值的提升,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在“十二五”期间,连续多年开展了经编、纬编及横机工大赛,深受企业的欢迎和喜爱,并从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能手。对此,杨纪朝说:“这项工作对装备企业研发、生产更适合产业新时代发展的装备以及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进而提高产品质量,都有良好促进意义。”他还提到,如今,无论是在装备、产品还是在技术方面,我国针织行业确实实现了某些领域在全球市场上的领先,但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仍然没有达到真正的“自我创新”阶段,不过这也说明,针织行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升级空间,中国针织品价值再度提升还有较大空间。

  而对于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今后的工作重点,杨纪朝提出,行业协会的服务水平要继续提高,同时要遵循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要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的专家委员会做成“门诊”,供企业寻医问药,为企业答疑解惑。(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sy.jp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