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纺联 > 中纺联动态 > 正文 
 
  “供给侧”减速变量谋优化产品端研发差异有“钱景”
——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
2016-01-06
                                                               0

  刚刚结束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迎面而来的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值此重要节点,记者专访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

  “十二五”后半期虽然化纤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但整体看,行业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2016年化纤行业仍将深度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持怎样的心态?应注意哪些问题?预计行情何时好转?“十三五”期间化纤行业应该把握哪些发展重点?端小平会长对这些行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产业结构:在持续调整中优化

  “十二五”后半期,化纤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但从整体看,在几大品种民用化纤、高性能纤维、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品牌建设等多个领域,我国化纤行业都取得了很多突出成绩。“十三五”期间,行业将继续在这些方面谋求发展。

  记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化纤行业一直非常重视的工作。“十二五”期间,行业在这方面有哪些成果?

  端小平:一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4年,生产规模20万吨/年以上的化纤企业达到57家,比2010年增加24家,产能占全行业的66.5%,比2010年提高17.5个百分点。二是技术结构向高层次化推进。化纤差别化率达到56%,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再生聚酯纤维产量达560万吨,比2010年增长30.3%,化纤三大应用领域中“产业用”比例为28%,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化纤原料自给率大幅提高。

  此外,从大的产业结构看,“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性能纤维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约30年。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性能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生物基纤维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也取得重要进展,竹浆纤维、麻浆纤维、PTT、聚乳酸(PLA)、壳聚糖、蛋白复合等生物基纤维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记者:在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技术进步和科技研发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端小平:“十二五”期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0.7%。同时,行业加大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力度。纤维原料格局得到优化,单线10万吨/年的CPL和单线250万吨/年的PTA技术和装备实现国产化。化纤新品种生产技术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持续提高。超细旦长丝(dpf<0.5)熔体直纺规模化生产技术国际领先;涤纶工业丝实现熔体直纺,填补国际化纤技术空白;多孔、细旦、中强、扁平等差别化涤纶长丝和吸湿排汗、保暖、凉感、弹性、阻燃、抗菌等功能纤维和复合纤维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日趋成熟,支撑着服装和家纺领域品牌的发展和附加值的提升。柔性结构增强、高吸油、高吸水、过滤分离、生物医用等产业用纤维也获得高速发展。

  记者:在梳理“十二五”发展成果的同时,企业也非常关注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于即将亮相的规划,您觉得企业应该如何用好它?

  端小平:目前的行业发展规划与十几年前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一份规划在制定过程中经过了一系列科学的测算,并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推敲和测算,规划整体比较科学、合理。以化纤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例,它既不保守也不激进。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当时在扩张中都能参照行业发展规划制定的总量目标进行布局,那么市场当前整体上能减少约10%的供应量,也就是400万吨~500万吨的产量。如果真没有这400万吨~500万吨的供应量,这两年行业和企业的日子都会好过很多。

  在“新常态”的市场环境下,一份科学、合理的行业发展规划对于整个化纤行业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化纤企业应该对行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千万不能把规划放在那里当摆设。

 

  竞争格局:“强者愈强”与“专小精特”并存

  集中度大幅提高是化纤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市场充分竞争、一批领军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行业持续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十三五”期间,化纤行业的集中度仍是关注重点,不过,高度的竞争也意味着“两极分化”,对于大量中小企业而言,要想不被淘汰,就需要朝着“专小精特”方向努力。

  记者:您谈到了产业集中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度背后意味着大型企业集团在竞争中“强者愈强”。从2015年行业运行数据看,行业当前也凸显出“两极分化”格局,行业洗牌加速。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端小平:化纤行业当前“既集中度较高,又比较分散”。说它集中度较高是因为,行业这几年的发展比较良性。“2014~2015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名单”中,恒力集团排名第五,桐昆集团排名第七,盛虹集团排名第九。这些大型化纤企业集团竞争力持续增强。

  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有一个亮点,向上游炼化环节发展。这一方面是受宏观利好政策的引导,目前,国家炼油行业开始对民营企业放开,恒力在大连长兴岛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启动;另一方面,当化纤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必然向化工和炼油方向发展,这是出于产业链配套完善和降低投资风险的双重需要,因为原料问题对于化纤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真正打通产业链后,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领军者的竞争力还将增强。

  但另一方面,我国化纤行业当前共有400多家企业,相比发达国家化纤企业的总数量,这个量还是多了。以民用锦纶丝行业为例,最大的企业年产能约30万吨,而江苏省海安县这个锦纶产业集群整体产能约为40万吨。所以,“十三五”期间,行业集中度和分散度并存的问题仍然是重点关注问题。

  整体看,有企业赢利,有企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这是市场竞争的正常情况,也是一个行业优胜劣汰的正常表现。按照规律,一个行业正常的状态是70%~80%的企业能够赢利,20%~30%的企业经营能够持平或者亏损,企业要看自己属于哪个“梯队”。

  记者:当“大佬们”越来越强大,行业里占主流的中小型企业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端小平:从2014年开始,化纤行业的发展开始出现较大的分化,有一批产品开发做得好的“专小精特”型的中小型企业如德福伦、永盛等的赢利水平已经恢复到2011年左右的水平。当大环境整体低迷,这些中小企业的效益反而获得了恢复和提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单纯拼规模、拼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或者说正在逐步遇到瓶颈,“十三五”期间,专注于产品开发和差异化,则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是一条必由之路。

  记者:不同定位、规模的企业,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很关键。但当前,市场行情整体不乐观,不论是哪类企业都很关心行情何时好转?

  端小平:任何一个行业不可能独立于宏观经济之外发展,但是宏观当中通常又凸显出行业的特殊性。必须强调,市场已经不可能再恢复到2010年时的情况,化纤企业不应该还抱有这样的想法。那时的行业环境属于经济强刺激过后带来的“虚假繁荣”,那时的赢利是一种非正常环境下的赢利状态,那样的日子也永远不会再来。行业现在所能盼望、所应该企盼的是,日子不再过得那么难受。

  行业整体要有所恢复跟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如果“十三五”宏观经济按照年均增长6.5%的规划指标运行,我认为,再过两年,化纤行业的日子会比现在好过多了。

 

  软实力:借纤维流行趋势塑“企业品牌”

  “十二五”期间,中国纤维流行趋势连续发布四届,在行业内引起巨大反响,在提升“中国纤维”整体竞争力的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十三五”期间,化纤企业应该更加积极融合、跟进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加速打造“企业品牌”。

  记者:“十二五”期间,已连续发布四届的“盛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促进了化纤新产品的宣传和应用推广,逐步形成了化纤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对接的新模式。参与发布纤维流行趋势的化纤企业其新产品销售利润率达到18.7%,是同期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的5倍。“十三五”期间,化纤企业在打造品牌方面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端小平:协会推出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搭建了一个平台,企业应该积极跟进。协会可以搭建公共平台,但是却不可能替代企业去做企业层面应该深入去做的事。所以,企业不能等纤维流行趋势发布的热度过后,才想起来要推广、传播品牌,那样的效果是事倍功半的;而如果能积极融合、跟进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进行品牌推广和建设,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化纤企业品牌建设的意识整体比较薄弱,这里说的品牌,不是“产品品牌”,而是“企业品牌”。我们整体推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提升的是“中国纤维”品牌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中国纤维”强,则意味着中国企业生产的化纤产品是最好的。

  国内化纤企业要打造的品牌,应该是“企业品牌”。对于盛虹、恒逸、荣盛、恒力、桐昆、新凤鸣、力恒、华鼎、三友等“龙头”企业来说,需要通过持续的“企业品牌”打造,告诉客户,“只要是我生产的就都是好产品。”

  客观来看,如果让国内化纤企业打造出几个像莱卡这样的“纤维品牌”,难度较大,因为一个“纤维品牌”的打造要求具备多种条件,如这种纤维的特点要非常鲜明,市场规模空间有限等,但国内市场目前形成这些条件较难。所以,在打造“纤维品牌”难度大的情况下,中国化纤企业应该加大力度打造“企业品牌”,比如打造“盛虹制造”等。打造出这样的“企业品牌”,并不是意味着他们生产的所有产品附加值都是最高的,而是意味着他们生产的所有产品品质是最好的。

  所以,“十三五”期间,行业将继续大力依托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继续提升“中国纤维”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将更深入地引导化纤企业打造“企业品牌”。

 

  “供给侧”启示:缓节奏,发展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意味着,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开始有所调整,更加注重从“供给侧”入手推进改革。具体到化纤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对于 “十三五” 推进行业继续进行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供给侧改革”是当前的经济热词。它给化纤行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端小平: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依赖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特别是依靠投资来拉动,这更多地侧重于从需求端入手。但当前,实体经济层面整体面临去产能压力,经济结构整体需要优化、调整、升级。在这一大背景下,“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要转变观念,形成新主体,培育新动力,发展新产业。

  具体到化纤行业看,此前行业的周期性特征表现,是在起伏当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企业虽也有阶段性忧虑,但从内心深处并不那么担心,他们都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很快就会度过“阴霾”迎来阳光。但当前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本轮调整持续的时间已经足够长。行业里有60%~70%的企业已经能够清楚地认清新形势,但依然有部分企业对此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而没有正确的认识就有可能会犯错误。

  所以,“供给侧改革”给化纤行业带来的启发,首先是要调整理念,加强自我约束,按捺住自己易动、不安的心,适度降低投资热情,使扩张节奏缓下来。

  第二,思考接下来要发展,是发展什么?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今后化纤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只是把量降下来,而且“量”本身也要变化,也就是调整结构,淘汰掉落后产能,优化存量,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研发来开发新产品,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供给侧改革”意味着除了要关注量,更要关注水平、质量、品种,这都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

  第三,在“供给侧改革”新思路的指导下,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政策,尝试探索把国内的部分产能转移到海外。“十三五”期间,借助整个纺织产业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利用东南亚等国家纺织业发展较快对原料需求的旺盛增长所带来的海外化纤投资机会,行业可以积极探索把国内部分产能适当转移到海外的可行性,一方面化解国内部分产能压力,另一方面加强产业国际布局。

  记者:每个行业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但又都处在一个大的经济“生态”中。化纤行业“十三五”期间要想更好地贯彻“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还需要哪些配套条件?

  端小平:化纤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迫切需要更加市场化、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必然要更加依靠市场力量,甚至行政力量淘汰掉那些“能耗高、效率低,且没有改造提升空间”的落后产能。

  特别要强调的是,需要淘汰的是“已没有改造提升空间”的落后产能。实际上,企业的有些装备经过改造,还能够生产小批量、多品种、差别化的产品。目前一些日本企业还使用着上世纪70年代的设备,所以,如果对国内一些化纤企业的装备只是简单地从生产年限、能耗、运作效率等指标考虑,进行“一刀切”式的淘汰,这将造成资源的另一种浪费。

  而现实情况往往是,落后产能在淘汰过程中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些项目目前出现问题,如果要申请破产清算,就会涉及到担保、银行坏账等问题,使本应退出的产能无法退出。可以说,金融系统的这一问题已是长年累月积重难返,已经对实体企业的经营形成了很大制约。

  所以从更深的层面看,包含化纤行业在内的各行业企业的生存环境都是一个大的“生态”。任何一个行业、一家企业要想更健康地发展,还需要更加市场化、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

  (中国纺织报)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