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纺联 > 中纺联动态 > 正文 
 
  徐文英: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2009-12-08
                                                               0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棉纺织产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市场需求减少,内销竞争加剧;落后技术装备仍有相当比重,生产效率较低;棉纺织业税赋负担偏重,要求国内棉价与国际接轨的呼声渐高;此外企业的流动资金紧缺现象至今没得到缓解。 
  我们正处于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
  当前,坚持科技领先,转变发展思路,变粗放的数量型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方式,减量升级、淘汰落后,提升存量水平以应对金融危机,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首先,优势企业要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从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看,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仍是产业升级的重点。
  其次要继续坚持强化科技和创品牌工作,通过科技手段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例如采用新型高效工艺技术及设备,新型节能、自动化和连续化设备,利用信息化技术管理现代企业等。同时提高品牌贡献率也是纺织企业今后长期生存发展的艰巨任务。
  再次要以创新为驱动,大力调整产品结构,鼓励多种纤维混纺交织产品的开发,提高棉精梳、紧密纺纱线及面料质量水平。新纤维的开发应用仍然是面料创新的主流,紧密纺纱线面料今后将仍是高档纯棉产品开发的重点。 
  中西部产业转移趋势明显
  随着各项要素成本的日益上升,中西部资源禀赋优势显得尤为明显。目前东部多家纺织企业已经在新疆等西部地区落户,其中棉纺企业最多。中部的河南地区承接转移的优势非常明显,有着丰富的熟练劳动力,也有着较低的电价成本;此外东部地区也出现了江苏苏南地区、上海、浙江等地企业向苏北转移的趋势,苏北盐城、徐州睢宁等地都具有良好的承接转移的条件。
  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加快
  近些年来,纺织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集群化发展的特征。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集群由2004年的89个发展到现在的164个,而棉纺织产业集群和基地也由当初的十几个发展到今天的21个,集群地的优势逐渐显现,集群化的发展进程加快。
  国际间的合作步伐加快,合作力度加大
  目前,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地区或国家拥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生产技术,但迫于本国的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因此逐渐把棉纺织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中国纺织企业的市场是多元化的,一方面我们出口纱线、织物和服装;另一方面我们也大量的进口原材料。进出口的多元化给了我们市场合作的空间。在这方面,有些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比如,我们进口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也进口巴基斯坦、越南等国的纱线,这就形成了优势互补。
  同时我们也希望与国际上的先进机械制造、先进生产技术、新型纤维、纱线面料开发、先进染整技术等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中国纺织报)(E02)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sy.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大家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