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纺联 > 中纺联动态 > 正文 
 
  中纺协副会长许坤元感怀60年:享受“纺织人生”
2009-10-12
                                                               0

    一辈子从事纺织事业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学的就是纺织,因此,对这一行业有着深深的情怀。
    许坤元,特别自豪并享受着自己的“纺织人生”。
    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华东纺织工学院的许坤元,留校当了老师;几年后进入工厂参加实践,从事化纤机械生产与制造;之后调入地方设计院研究纺织工程设计。因工作出色,许坤元不久便被选拔到省纺织工业主管部门领导岗位工作。1986年,意气风发、锐意改革的许坤元再次获得施展才能更为广阔的空间,正式调入国家纺织工业部任计划司司长,几年后升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直至1993年纺织工业部撤销。之后,许坤元历任中国纺织总会副会长、国家纺织工业局副局长以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
    许坤元笑谈:“1949年10月19日,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曾山为新中国纺织工业部第一任部长,同年11月1日纺织工业部正式挂牌成立,直至1993年撤销,我成为国家正式任命的纺织工业部最后一位副部级领导干部,很有纪念意义。”
    在以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为特点的计划经济时代,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计划司司长,许坤元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他回忆道,1986年刚调入纺织工业部后,每年都要参加一年一度的计划工作会议,一开就是半个月,制定安排一年的生产指标,行业各项指标书多达两大纸箱。如果因考虑和计划不周,某一项指标制定不当,则会影响整个一年的生产,甚至影响行业发展。
    从“七五”到“十一五”的近25年间,许坤元连续亲自组织、参与编制和实施了5个5年计划。至今,他仍清晰地记得当时最深切的感受——“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每个5年规划发展目标一般3年时间就基本完成。对此,许坤元分析说,一个原因是由于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思想不够解放,制定的规划指标偏于保守,但当时在思想上还认识不到这一点。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路线无比正确,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纺织工业的增长速度也完全出乎预料。
    许坤元说,“七五”以后,纺织工业具体计划指标越来越少,两大箱的计划文件逐步薄化为一本纲领性文件。繁多而具体的计划指标,逐步被战略方向明确、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规划性指导意见所取代,同时经济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这种变化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与转变的最好见证。”许坤元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纺织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小,生产十分落后。20世纪50年代我国纺织行业产量最高纪录是全国棉布产量28亿米。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纺织工业实现了巨大跨越。
    随着他深情的叙述,时光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的苏南农村。童年时代的许坤元,身上的衣服都是用“土布”做的。所谓“土布”,就是母亲用自己纺的纱和原始织布机织成的布。相对而言,机器生产的布被称为“洋布”。在那个缺衣少被的年代,有一件洋布衣服是多么的令人向往。直到上了大学,母亲才为长大了、要出远门的儿子做上了一套洋布衣裳。当时穿上洋布衣服的那个高兴劲儿,许坤元终生难忘。
    对于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许坤元认为应该分成两大阶段——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的前30年和后30年。前30年是新中国纺织工业打基础的时期,形成了以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为主的沿海纺织工业基地,郑州、广东、陕西等中西部地区一批纺织企业的建设,使产业基地初具规模。1950年国家建立起由纺织工业部直接管理的纺织机械工业,开始研发棉、毛、麻、丝等基础设备。1960年化纤工业由化工部划归纺织工业部统一管理,为发展化纤工业打下基础。20世纪70年代,四大化纤基地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下相继建成,为纺织工业提供重要的原料保障。
    后30年则是纺织工业腾飞的30年。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我国纺织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成为了世界名副其实的纺织生产和贸易大国,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全球半数以上,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许坤元进入纺织工业部工作以后,多次见证了纺织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
    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服装划归纺织工业部,许坤元参加了交接工作,1987年正式签字。这次划归成就了“大纺织”的概念,对于纺织工业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形成大纺织完整产业链的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这一决策结束了中国没有机械化服装生产流水线的历史,为以后中国成为世界服装生产与贸易大国,发展服装品牌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纺织行业实施以无结纱、无梭布为目标的技术改造方案。我国重点纺机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实现国产化,国家投入资金多达16亿多元。改造项目的实施大大加快了棉纺织机械的技术进步。同时,随着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面料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出口服装70%左右的面料需要依赖进口。1994年纺织行业提出了突破面料瓶颈的技术进步方案,一批印染企业列入国家贴息技改项目,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面料生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在这些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都留下了许坤元辛劳的身影和足迹。
    改革开放后,技术进步大大加快,从1993年到2004年,全行业进口设备达296.3亿美元,同时相当于进口设备价值的国产先进设备成功武装和改造了纺织行业。特别是大容量化纤聚酯、化纤高速纺织丝、化纤加弹设备等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推动了我国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国产化大容量聚酯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上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大大降低了聚酯企业的投资成本。
    许坤元记得,1990年,我国聚酯国产化项目没有通过国务院审批。于是,他给当时国家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写信,建议我国对聚酯项目进行定点建设,加快国产化进程。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化纤聚酯装备从全套引进到对国外先进装备的消化、吸收、创新,充分体现出科技进步对纺织工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
    巨变、跨越、腾飞,在纺织这个民族产业的60年中浓缩、升华。作为共和国纺织工业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一辈子与纺织结缘的许坤元,对纺织工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备感自豪。“仅纺织工业解决了13亿人民的穿衣问题这一点,它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产业,是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产业。”许坤元的肺腑之言久久萦绕在记者耳畔,令人深思和回味。(中国纺织报)(E09)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