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纺织服装行业全球产业链与劳动关系混合监管
2019-08-05
分享至:

  纺织服装行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劳动力成本。二战之后,亚洲各国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了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世界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重心从欧美转向亚洲,形成了全球化产业链。

  中国大陆纺织

  服装行业海外投资

  面临的劳动关系风险

  中国大陆的纺织服装行业一直是制造业的主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随着制造成本的不断上升、外部区域自由贸易联盟的缔结,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纺织服装企业转移到海外投资。据商务部统计,2003—2017年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88.3亿美元,占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的7.61%。由于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具备低廉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享受发达国家给予的关税优惠等优势,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呈现出“中国大陆+东南亚+非洲”的布局模式。

  中国大陆纺织服装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过程中,罢工引发的劳动关系风险是主要风险,罢工的起因往往是中资企业没有严格遵守当地劳动法律和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但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罢工,都会给中资企业带来声誉上、财产上的损失,甚至影响后续订单的获取。

  越南是中资企业在东南亚投资纺织服装企业最多的国家,越南工人随时准备采取集体行动是众多企业经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越南的罢工次数从2005年至2011年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11年罢工次数达到最高点,为857起,其中服装和纺织品行业在制造行业中发生的罢工次数最多。

  除了越南,缅甸是中资纺织服装企业在东南亚投资的第二个热点国家。一项由欧洲工会资助、于2013年开展的SMART缅甸项目,旨在通过培训提高缅甸服装制造商的工作条件和运营效率。根据项目提供的信息,在缅甸服装行业受理的1000多起劳资纠纷事件中,60%发生在外资企业(大多数为中资企业)。

  同样,如何处理柬埔寨纺织服装行业工人罢工事件,也是中资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针对纺织服装行业劳工标准

  和工作条件的全球治理协议

  随着纺织服装行业全球产业链的延伸,东道国制造企业为了获取订单,不断压低人工成本,加之当地政府劳动监管能力较弱,导致劳动者的权益严重受损。20世纪90年代早期,一些全球知名品牌在发展中国家订单生产的恶劣工作条件被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消费者、劳工积极分子和劳权NGO组织的压力下,品牌公司认为自身对发展中国家供应商的劳工标准和工作条件负有责任,越来越多西方品牌和零售商开始采用自愿、公司行为的方式监管发展中国家生产商的劳工标准和工作条件。然而,这些监管的效果毕竟有限,不论是生产商安排的审计还是品牌公司安排的第三方审计,生产商都会象征性地做到符合法律要求,使得工作现场的条件和劳工标准看上去都合规。

  为此,发达国家政府和国际劳工组织(ILO)积极参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关系的监管,出现了全球产业链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独立机构介入组成的混合监管项目。第一个项目在东南亚纺织服装生产商集中的柬埔寨出现。1999年美国和柬埔寨重新拟定了美柬双边纺织品贸易协定的多边纤维协议(MFA),用劳工标准和工作条件的提升换取更多的出口配额。之后,应美国政府邀请,ILO于2001年1月设立了“柬埔寨更佳生产商”(BFC)项目,旨在改善柬埔寨服装出口生产商的劳工标准和工作条件,通过监管、培训以及建议和信息公开的方式,提供可信的劳工标准和工作条件合规信息,帮助美国实施贸易协定。这种用劳工标准和工作条件合规换取出口配额的规定,加上BFC对生产商的监督和改善,使柬埔寨出口型服装生产商的劳工标准和工作条件合规率从2001年的52%提升至2008年的95%。2007年BFC项目上升为整个ILO的项目,名称也改为“更好的工作”(BW),旨在全球范围针对纺织服装行业进行独立监管。

  从柬埔寨的BW实践可以看出,进口国政府、国际劳工组织介入了出口国生产基地的劳动关系治理,即全球产业链的前端往后延伸,“劳工标准和工作条件合规就有订单,就可以得到关税优惠”,突破了当地政府对生产商劳资双方博弈的监管模式,引入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在这种情境下,东南亚第二个加入的国家为越南。越南自1989年经济革新以来,给予工人更多的结社权和罢工权,也因此致使服装、制鞋行业工人罢工事件不断增长。为了保障服装和制鞋行业的发展,能够继续吸引外资,2009年越南政府与ILO协商,主动要求在越南开展BW项目。

  在越南之后,东南亚还有两个国家主动加入BW项目,包括2011年加入的印度尼西亚和2014年加入的孟加拉国。孟加拉国在加入BW项目的同时,还有两个性质与BW类似的五年期监管项目在运作。截至2015年,BW项目在柬埔寨、孟加拉国、海地、印度尼西亚、约旦、莱索托、尼加拉瓜和越南运行,其覆盖的生产商有1057家、工人有119万人。

  中国大陆纺织服装企业海外投资

  规避劳动关系风险对策建议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可以预计东南亚和非洲各国将充分利用中国大陆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契机,制订一系列政策吸引更多的直接投资、扩大出口、完善产业链,相应地,中国大陆企业也将遇到越来越多的各种劳动关系风险。为此,规避劳动关系风险的对策有两点需要重视:第一,严格遵守投资东道国的各种劳动法规,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第二,加入东道国正在运作的各种劳工标准和工作条件共同监管项目。在全球纺织服装业,劳工标准和工作条件的合规,意味着具备市场准入和订单获取的必要条件。

  作为“走出去”的中国大陆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企业,应该积极遵守ILO的核心劳工标准和工作条件。BW的实践证明,合规的企业有利于公司整体利润率、员工留职率、产量、效率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氛围。

  (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政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业转移背景下企业劳动体制变迁与工人权利保护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来源:社科院网站)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sy.jp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