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理性看待禽流感引发羽绒涨价
2013-06-13
分享至:

 

  

 

  

  

    禽流感引发的供不应求与羽绒原料销售旺季的重合,给羽绒企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打击。禽流感是否真的会如同部分专家预料的那样,产生蝴蝶效应,最终引发羽绒行业在今冬惨淡收场?如何科学地看待这次价格波动?羽绒企业对于这次原料涨价有怎样的对策?消费者是否把禽流感与羽绒服进行了不必要的心理连接?

  


  

    H7N9禽流感在全国范围内扩散之后国家迅速出台政策,关闭了大量活禽交易市场,禽类产品及其副产品的生产供应链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此,羽绒行业也产生了不小的震动。由于禽类市场的大量关闭,直接影响了羽绒的产量,羽绒原料一时间供不应求,价格与去年相比暴涨了近70%。另一方面,从六月份开始,羽绒行业进入了密集的生产加工期,当前正是企业大量采购原料的黄金时段。

  

   中国的羽绒行业20多年来一直在“冷暖”之间盘旋,原料价格起起伏伏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禽流感在中国发生过不止一次,羽绒服企业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然而今年的价格上涨幅度几乎达到翻一番的程度,这种情况确实比较少见。正处于采购、生产期的羽绒服企业,对于当前的形势也有自己的看法和对策。

  

   受创程度差异大

  

   不同规模的羽绒企业在这场震荡中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姿态。知名度、附加值高的羽绒品牌企业对于这次羽绒原料价格的暴涨表现得非常淡定,相反,一些中小型加工企业则表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福建卡朱米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坤表示:“企业经营十余年来已经与国内一些大型羽绒供应商保持着非常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的贸易往来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不会因为这些非人为的因素而破坏了这么长时间的合作关系。当然,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羽绒原料价格确实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但是首先可以做到确保原料的正常供应,不会出现断货的情况;另一方面,仅仅从原料价格方面的上涨来说,大企业对于这种原料价格的起伏已经有了很大的弹性,资金的回流方面也没有问题。”

  

   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样的巨大涨幅确实难以承受。“羽绒原料价格比去年涨了几乎一倍,即使之前已经有了涨价准备,但是这么高的涨幅还是吃不消,只能被迫减产甚至停产。”绍兴县鸿达羽绒制品厂负责人袁六五说,“企业实力还不够强,资金方面还不能完全消化这么高的涨幅,尤其是外贸订单方面影响非常大。我们的出口单子都是年初就已经和外商谈好的价格,这样突如其来的涨价在意料之外,出口毛利率下降得很厉害。另一个非常担心的情况就是即使愿意付出高价,也未必能顺利地在合适的日期买到羽绒原料。”

  

   打造“风险防火墙”

  

   羽绒服的生产周期非常固定,每年冬季上架的羽绒服基本都是七月初正式投入生产,也就是说,在五六月份,必须完成羽绒原料及面料的采购,而三月份的禽流感带来的羽绒涨价刚好把危害拖延到了年中,对于企业来说有一定的风险性。然而一直“看天吃饭”的羽绒服企业每年都会面对原料涨价、暖冬、滞销、其他棉服的冲击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未雨绸缪的能力和面对压力的弹性也比较大。“即使没有禽流感,每年的这个时候也会有各种自然原因和市场竞争原因带来的羽绒价格上涨,这次只不过是涨幅太大而已。事实上最近羽绒价格已经有了明显的回落,今年四月的时候鸭绒价格已经飙到70万元/吨,但是后来又马上回落到了40万左右,目前的情况是羽绒一天一个价,禽流感得到明显控制之后,价格也应该逐渐回落到正常的水平。”觅她(杭州)时装有限公司品牌总监金佳尔说。

  

   汇达公司品牌经理关铁军也说:“禽流感并不是全国性的全面泛滥,而只是在几个省市集中暴发,而且从疫情暴发到得到明显控制,交易步入正轨的时间拉得很短。另外,很多企业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专向收购鸭毛,每年年初就定好了量并支付定金,即使供应量暴涨,价格也不会太过离谱。”

  

   自我调节弹性强

  

   羽绒服企业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大多会有自己的方式进行调节,供应链一下断裂的情况并不多见。杭州赛尔美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费天文介绍,经营时间比较长的羽绒服企业都与上下游企业有很好的关系,原料供应问题一般是和供应商都是一年谈一次,每年的供货量和价格在年初就基本都定了,收货时按照一定的账期付款。如果出现突发情况,会预付供应商一部分资金,这样既缓解他们的压力,也有利于生产商拿到优于市场的价格,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相互合作关系。

  

   费天文说:“做羽绒生意是一年循环一次,整个回流过程比较慢,所以大多数企业都会有一定的存货,一般来说在生产旺季之前,就会在羽绒价格较低的时候批量采购一批原料以备不时之需,不管出现什么突发状况,都不太可能两手空空或者停产,可以先用手头的库存进行生产,等到羽绒价格低一点儿的时候再出去补货。”

  

   “所有的订单都兑现可能困难,通常会采取分批供货的方式,保证下游企业不停产,等有了货或者价格降下来再给下游的企业也可以,当然这依赖于二者长期的合作关系。”金佳尔说,“我们这一带并不会出现完全断货的情况,只不过供应商的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供应商只要收到订金就可以提货,今年必须要当场付清全款,所以企业要在资金流动方面未雨绸缪。”

 

 
 

    言论萃微

  

  

    经销商与生产商是鱼水关系,希望你们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同呼吸共命运,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濡以沫,利益同享,风险同担,帮助生产商渡过难关。相信在你们的支持和帮助下,生产商会很快走出困境,恢复羽绒生产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中国羽绒工业协会致羽绒行业经销商的公开信 

  

   包括H7N9在内的禽流感病毒一般在远低于100℃的环境下就会被杀死。所以,在这样标准工艺高温高压烘干消毒制作出来的羽绒制品,是非常安全的。

  

   ——@杰奥羽绒服微博 

  

   内部人士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件羽绒服中,羽绒的成本只占到较少的部分,对成衣的成本只有个位数的影响。以外贸出口羽绒服为例,对毛利率可能会有2~3个百分点的影响。

    ——《新金融观察》 

  

   鸭绒成本上升后,不排除有些小厂家会在羽绒服的填充上玩些花样。消费者购买今年新款的时候可留意成分标签上的充绒量,一般高于80%的羽绒服保暖性会比较好。

  

   ——《无锡商报》 

  

   鸭鸭集团不再生产耗绒量大的羽绒被等产品,羽绒服装也向时装化发展,减少含绒量;同时,注重高档服装生产,降低羽绒占总成本的比重,由量大取胜转变成做精做专,通过提升产品的面料、款式、品质赢得市场。

    ——《江西日报》 

 

    专家视角

 

    羽绒业自身调剂的必然过程     

 

 

    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理事长姚小蔓介绍,根据近期对部分鸭鹅养殖公司的了解,鹅鸭的出栏数降低了15%左右,对价格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减少的量应该不足以造成原料供应链的断裂。目前羽绒制品企业生产照常,但在接单时相对谨慎许多。“今年冬季羽绒服价格上涨是必然的结果,但是羽绒服的价格上涨不只是羽绒原料涨价这一个方面造成的,流通、渠道、人力等资源的涨价也是重要原因。不过,目前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担心的不是价格问题,而是收不到羽绒原料。”

  

   姚小蔓介绍,羽绒服企业目前收购羽绒原料有两大途径,一是农场,二是散养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个收购渠道均已出现了供货紧张的情况,不过随着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羽绒原料的供货情况也正在逐渐回归到正常的轨道。

  

   “目前,生产还都在正常开展,因为生产计划都是提前几个月制订出来的,企业还要按合同规定的期限出货。这段时间,也是行业自身调剂的一个过程。”姚小蔓说,“在价格疯涨的背后,也许不是无绒可买、无绒可卖的绝境,而是对未来预期不确定因素的恐慌。禽流感毕竟只是一个短期的疫疾,随着禽业的逐渐恢复、原料供应的回涨,价格必然会慢慢回落。”

 

 

    消费者不必“谈禽色变”

 

    一部分消费者担心禽流感会直接影响到羽绒的品质,因而质疑羽绒服的安全质量保障问题。对于消费者的这个担忧,专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发布消息称,合格的羽绒服羽绒是指从鹅鸭(水禽)体表采集的羽毛绒,这些原料毛需要经过多次水洗,然后在120~130℃高温高压下,烘干消毒30分钟后再进行分毛处理。据美国禽类疾病专家报道,禽流感病毒在56℃温度下只能存活2~3分钟。另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得出的结论,禽流感病毒在70℃高温下2分钟即可灭活。这就是说,禽流感病毒是不耐高温的。所以,按照标准工艺高温高压烘干消毒制作出来的羽绒及制品,是根本不可能带有禽流感病毒的。因此,使用合格的羽绒及制品是安全的,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

 

    在今年冬季的羽绒服销售战中,知名度较低的小品牌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消费者在禽流感的影响下,在心理上将会更信任企业实力强、知名度高的品牌进行购买,一些小型初级羽绒服生产商可能会在这次震荡中受到重创。

 

  

(纺织服装周刊)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