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企业评析 > 正文 
 
  林芝毛纺厂: 曾让西藏走出去的“高原一支红”
2015-09-07
分享至:

  西藏林芝毛纺厂,1966年9月9日建厂。80年代,极盛时期的林芝毛纺厂接全国各地的订单,一床毛毯卖到50多元,是很多工薪家庭近两个月的工资。当时的林芝毛纺厂把西藏带向全国各地,被誉为“高原一支红”。如今,经过90年代后期的衰落,“高原一支红”这个名字已被人遗忘,曾经隆隆作响的气派厂房改为物流中心。从成都来的大型物流,直通八一,供给整个林芝市的消费需求。

  1966年建厂 不出厂门可以自给自足

  1966年,纺织工业部决定让上海毛麻公司维纶粗疏毛纺织厂连同其全部人员和设备迁入林芝八一镇,便有了西藏第一个现代化纺织厂——西藏林芝毛纺厂。1966年9月9日,对于这个日子,林芝的尹振福师傅再熟悉不过,因为他曾参与过林芝毛纺厂34年个厂庆,而尹振福的父亲、女儿三代人都曾是毛纺厂的工人。“当时跟上海人来的还有‘上海青’,这种绿叶蔬菜后来成了厂里食堂最常见的蔬菜”,尹师傅说,自己是1978年进的林芝毛纺厂,当时只有15岁。“我父亲是原生产建设师404部队的军人,原来在八一农场,1971年到了林芝毛纺厂,当时说是‘搞辅业’,其实就是现在的管理技术人员。从那个时候我们家就扎根毛纺厂了。”

  在尹师傅入厂的1978年,正是林芝毛纺厂如日中天的时候,“当时主要生产的是毛毯,接全国各地的订单。因为可以说是全西藏最好的厂子,我们林芝毛纺厂被誉为‘高原一支红’,我们职工不出厂门就可以自给自足……住宅区的中间是幼儿园,再向前,一路之隔就是工厂。我进厂的时候厂子里有两千多人,占地72万平方米,我们厂开车的车队、盖房子的机械队、养猪种菜的辅业队啥都有,还有小卖部、厂部、大会堂、俱乐部,包括自己的菜园和水厂,我就在我们厂的子弟小学上学嘛。”

  为了展现军事化管理,当时林芝毛纺厂分为5个车间,一律以连队冠名。一连负责车床和设备检修;二连是洗毛和分拣车间,将粗细羊毛分开;三连负责机器洗毛、弹毛、织毛线;四连织呢子;五连染毡,主要负责染毡、烘干、剪毛工作。而当时尹师傅在仓库配送羊毛。

  谈起当时林芝毛纺厂产品的热销,尹师傅滔滔不绝:“当年,厂子生产毛线、呢绒、地毯纱等,毛毯的种类就有很多,提花毛毯、素毛毯、熊猫毛毯……熊猫毛毯要卖54元2角,我一个月的工资才30元。当时最火的是‘高原牌’毛毯,回内地探亲的都想买一条。15斤羊毛能织一床毛毯,一床毛毯8斤,有大红、白色的,绿色和白色的……”尹师傅说出一连串数据,没有丝毫犹豫,从他坚定果断的表述中可以感受到毛纺厂当时的红火和尹师傅的自豪。

  改革开放,林芝毛纺厂的全盛时期到来。毛纺厂的燃料用的是林芝遍地皆是的木柴,1800名工人三班倒,人休息,机器不休息,全部设备都在运行。

  市场经济 黯淡了曾经的“高原一支红”

  在计划经济时代,林芝毛纺厂的原料和销售根本不是问题,拉萨市商业局负责调拨羊毛,产品也归商业局销售。80年代市场逐渐开放后,林芝毛纺厂迎来了危机。一方面是机器设备和原料问题。对此,尹师傅介绍说:“改革开放后,农牧民可以把羊毛自由出售,厂子里的羊毛就送不上了,原材料成了问题。而我们厂里的机器很老了,有些甚至是解放时买的”;风暴即将到来的第二个标志,是拉萨商业局不再统购统销。从此毛纺厂要为自己的产品寻找销路。厂里天天开会,讨论的结果是自产自销。员工中有些人因此成为销售员,在西藏各地设立门市部,在厂里也设置了门市。然而,门市销售日渐惨淡,销售员风尘仆仆地前往全国各地,却沮丧归来,他们还带回了销售不掉的积压货物,日渐增多地积累在库房里;再加上从1982年开始,毛纺厂的老师傅开始调回内地,1982年、1983年、1984年一直到1997年,厂子里就剩下两百多人了。机器旧了,原料缺了,老师傅没了,市场上来自浙江、江苏等民营企业颜色漂亮、有竞争力的毛毯也越来越多。1990年,毛纺厂生产开始缩减,到1994年,毛纺厂基本上就停产了,厂子开始变得冷清。

  1994年毛纺厂停产后,厂子效益年年下滑。有一个词开始在工人中传播,“减员增效”:第一批下岗100人,第二批300人,第三批达500人。老员工已经退休,其他没下岗的员工,也处在停产状态,工资发放已经极其困难。厂里组织他们干各种活,例如到日多温泉去修路。这些曾经操作机器的工人,如今拿起了钢钎。从昔日的红红火火到后来的冷冷清清,没有人再想起“高原一支红”,“厂子里、外的人开始说丧气话,什么各自寻出路啦,早走早解脱啦,唉,每当有人这么说毛纺厂我总是不服气,又不知道说啥,”尹师傅说这种滋味就像自己心爱的东西被人瞧不起时一样。

  1998年,尹师傅也“被待岗”,贩卖过松茸,做过小生意。“从1971年到1998年,在毛纺厂27年了。虽然是待岗,工龄还在毛纺厂,后来一共参加了34个厂庆,但感觉自己不再是毛纺厂的人了,总缺点啥。”就这样,昔日的“高原一支红”衰落,尹师傅也和自己长大的地方,和自己的童年和青春说再见了。

  积极转型 成为“物流中心”

  步入20世纪,毛纺厂开始像其他老企业一样,迈入了转型的轨道。曾经的工业厂房,如今改作物流中心。这里成为林芝百益商场的配送中心,里面方便面和矿泉水堆积如山,从成都来的大型物流,直通八一,供给整个林芝地区的消费需求。泥土地面上满是重型货车的车辙,足以说明这里的繁忙。

  尹振福说,自己操作过的那些设备早就没有了,原来的厂房变成了仓储货运场所。回忆自己在毛纺厂的大半辈子,尹师傅说“你要问我对毛纺厂是种什么样的感情,我真的说不出来。这么说吧,我的父亲在毛纺厂当过工人,我自己在毛纺厂长大、生活一直到退休,现在我的女儿跟厂子签了五年的合同,我们三代人都算是毛纺厂的人,什么感情我说是说不出来的。我只希望毛纺厂越来越好,越来越生机勃勃,希望还能回到那个我见过的‘高原一支红’”。(中国西藏新闻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时尚赋能,瑶海蝶变—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