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网专区 > 正文 
 
  孙瑞哲:凝聚科技之光 共筑纺织“中国梦”
2013-11-04
分享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

在2013“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一日  北京人民大会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奖励大会,表彰为我国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技术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教育工作者、技术能手。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代表王天凯会长向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

  像刚刚陈会长所说的,今天本来大会王会长要做一个重要讲话,但是现在为了贯彻中央的八项规定,简化会议流程,我会把他的意见,内容一并在我的讲话中体现出来。

  结合获奖项目和目前行业发展,今天从三个方面和大家沟通。一是“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二是“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基础作用”,三是“把握大势塑造新优势”。

  第一、自主创新在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作用。

  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与质量取决于把先进的科研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与程度。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和“十二五”前半程,全行业围绕纺织强国建设中心工作,落实《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28+10”和《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50+110”各项任务,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和创新队伍建设,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明显,核心竞争力提到明显提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大批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产品差异化、产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等取得显著成效,整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产学研结合,上下游以先进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创新联盟逐步兴起。

  近年来建设纺织科技强国的实践表明,自主创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纺织科技创新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新一代纺织设备、化纤产业、产业用纺织品等一批技术创新联盟逐步建立,初步发挥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作用。纤维材料、先进纺纱织造、产业用纺织品、新型染整、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科研成果。“十二五”以来,全行业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达到43家,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96项科技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制修订完成并发布实施了360项标准。

  技术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新型纺纱、织造、印染、针织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效、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应用比例不断扩大。在线监控、数字化设计、RFID射频识别等信息化技术,在棉纺、化纤、印染、服装和家纺等行业广泛应用。

  2)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一批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在全行业获得广泛推广应用,包括无PVA环保浆料,膜技术处理废旧聚酯瓶片清洗废水回用技术,粘胶行业废水废气的治理和回收技术,印染行业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废水分质分流及处理回用技术,太阳能板集热系统、空压机热能回收技术等。

  3)新型纤维材料技术不断突破。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重点推进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三大类纤维技术和产业化。在线添加技术、连续聚合技术、纳米改性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化纤常规产品优质化水平。化学纤维差别化率达到53%,化纤原液着色纤维产量占化纤比重达到8.7%。功能性纤维应用比例逐步提高,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PTT、PLA、PHA等生物质合成纤维已突破关键技术。碳纤维(T700、T800、M-40)、芳纶(1313、1414)、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醇、聚酰亚胺、连续玄武岩等高性能纤维基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化进程加快,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仿棉纤维的研发取得了积极进展。

  4)高端纺织装备获得较大进展。国产纺机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一些重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发了量大面广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纺纱关键设备、具有节能环保新技术的印染设备、环保型差别化纤维及其非织造布成套生产设备等。聚苯硫醚短纤、高模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成套装备实现产业化运行。全自动集体落纱细纱长机等高性能纺纱和织造设备替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逐步提高。部分专件、器材表面处理和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纺织之光”科技奖等获奖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国纺织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申报2013年度“纺织之光”科技奖的项目共有198项,经形式审查,今年有193个项目符合评审要求。8月2日至7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了纺织科技奖评审会。根据申报项目的专业分布,从专家库中遴选54位专家参加评审工作。评审专家依据相关办法,对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评审。今年授奖项目130项,其中:一等奖项目14项、二等奖项目42项、三等奖项目74项。

  今年获奖项目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获奖项目中产学研联合有58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产学研结合项目分别占一等奖、二等奖获奖项目的71.4%和53.5%。

  例如,由苏州大学与江苏华佳丝绸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高性能真丝新材料及其制品的产业化”项目研究开发了高弹性、高回复性的高性能真丝新材料,解决了真丝面料的易皱难题。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天然纤维,使真丝制品具有高抗菌性能和长效抗菌性能。该项目成果实现了丝绸面料的高档化和功能化。

  在一等奖获奖项目中,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华企业发展(苏州)有限公司等单位与东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技术创新、研发与产业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成为科技成果开发应用的重要渠道,有效带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跨学科、跨领域成果日益增多。

  近年来,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正在渗入纺织服装领域,纺织行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学科、跨领域优秀科技成果日益增多。获奖项目中,由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HP全自动电脑横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由浙江大学、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图像自适应数码精准印花系统”、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XJ128快速棉纤维性能测试仪”项目涉及技术领域宽,集纺织、机电、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为一体,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彰显了创新实力和活力。

  三是,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发及应用依然是行业关注的重点领域。

  在今年14项一等奖获奖项目中,高性能新纤维新材料开发及应用项目有6项,占42.3%。这些项目围绕新纤维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中涉及的基础理论和重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例如,由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项目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干法纺丝工业化成套技术”、吉林碳谷碳纤维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年产5000吨PAN基碳纤维原丝关键技术”、天津工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熔融纺丝法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千吨级纯壳聚糖纤维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这些项目产业化技术的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纺织高新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是,节能减排技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印染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加工设备一直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今年印染领域获奖项目25项,其中涉及节能减排技术项目11项,占印染获奖项目的44%。为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开创了新局面。

  例如,由东华大学、华纺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纺织品低温前处理关键技术”,研发了多种低温前处理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可节水10%,节能35%,减少COD排放10%。

  五是,高端纺织装备进一步发展。

  高端纺织设备的研发提高了我国纺机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为我国纺织产业升级提供了高端装备保障。

  例如,由康平纳机械有限公司完成的“CM101-350型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该设备集洗涤、柔软、烘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了一机多用、高效节能环保,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成为染整行业装备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高端优质产品。

  由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工学院等单位完成的“高效节能精梳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具有高速、高效、优质、节能的特点。该设备的研发成功使我国精梳机生产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的“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着力引领和带动更多的纺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纺织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8月7日,在山东泰安组织召开了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评审会。经综合评议,认定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为“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这些被认定的企业都是纺织行业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企业。

  除了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奖和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之外,“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评选进入第四年,已形成了完整的审核程序。全国针织科技大会作为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的初评平台,共征集了102篇论文,经专家评审,30篇论文获得重点优秀论文奖。2013年3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项目,共收到41个项目,其中5项是获得2013年全国针织科技大会重点优秀论文奖项目,申报单位由2012年的27家增加到2013年的37家,项目参与企业达到60家。经专家评审12个项目获得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创新点深度比往年都有所提高,其中拥有自主发明专利的项目达到16个,是该奖项评选以来有发明专利项目最多的一年,获奖项目集中代表了针织内衣行业在内衣部件设计、新原料应用、针织织造及染整技术、功能性面料开发、基础性研究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内衣创新奖项目对针织内衣行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针织产品的调整升级和行业的技术进步。

  例如,安莉芳(中国)服装有限公司申报的低心位内衣心位立体支撑架项目拥有自主发明专利;义乌市莎维亚袜业有限公司申报的莎维亚治疗型静脉曲张袜项目,生产出了与人体腿部压力自下而上的原理相吻合的循序递减压力袜,并取得了医疗许可证。

  第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

  近年来纺织行业把培育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思想的新突破口,全行业已形成共识,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加快纺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选拔、举荐、使用和管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人才选拔与奖励工作。

  1)全国纺织科技创新人才评选工作。

  为表彰在纺织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创新成就的优秀领军人才,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引领纺织行业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全行业开展了“全国纺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纺织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纺织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评选活动,经专家评审、联合会批准,授予王华平等10名同志“全国纺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丁彩玲等5名同志“全国纺织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朱鹏等3名同志“全国纺织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荣誉称号。这些同志是行业科技人才的先进代表,是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和骨干,是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

  2)“纺织之光”教师奖和学生奖评选工作。

  教育培养已经成为促进纺织工程学科发展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捷径。根据《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评颁奖实施细则》,今年在11所院校开展了此项工作,各校结合自身的情况采用二级学院推荐、差额评选、答辩、审核、公示等方式积极申报,经评审,共有15名教师获得“纺织之光”教师奖,奖金1万元/人,1名教师获得“纺织之光”教师特别奖,奖金2万元,127名学生获得“纺织之光”学生奖, 奖金6000元/人,2名学生获得“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奖金1万元/人。

  获奖教师都具有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他们教风严谨、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努力从事教学建设和科学研究,在各自岗位取得显著成绩。

  例如教师特别奖获得者北京服装学院李从举教授,近年来在静电纺丝技术、纳米技术和纤维材料研究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多项。先后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150篇文章,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拥有申请或授权专利20项。在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促进相应学科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发挥了一定作用。

  获奖学生都能自觉遵守法律和大学生行为准则,道德品质优秀,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集体活动,综合成绩优良。

  例如学生特别奖获得者苏州大学顾冰菲同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生活上,拥有良好的处事原则。科学研究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硕博期间,发表学生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EI收录论文17篇,ISTP收录论文8篇,国际期刊论文2篇;并参与“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

  3)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

  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于今年3月初启动,各纺织院校积极申报项目197项。经过初评、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产生一等奖19名,二等奖36名,三等奖94名,特等奖空缺。

  开展纺织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科教兴纺的具体体现。本届教学成果奖的申报项目代表了当前我国纺织行业教育战线上教育工作者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水平,一些成果非常突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例如,东华大学申报的“国际化创新型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获得成果一等奖。目前,该成果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已成为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规范样本;立体化教材体系在全国高校同类中普遍使用;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作用显著;中德合作办学实现扩展,国际化体系得到延伸。

  4)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等评选工作。

  根据相关规定,今年9月10至11日组织专家对候选材料进行了评审,评选出“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26名、“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5个、“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个人5名。其中,山东省9人,其次江苏省5人。多年来,山东省和江苏省在一直非常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山东省,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较高,在全行业举办的多项技能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对全行业技术工人技能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

  今后,全行业要继续坚持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全行业的创新活力,形成崇尚科学、遵循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第三、把握大势,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塑造纺织发展新优势。

  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纺织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全行业需要满怀信心,把握大势,塑造纺织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新优势。

  在挑战方面:一是,来自行业外部挑战,新工业革命将对纺织工业能否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对传统要素成本比较优势形成替代带来挑战;发达国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占据显著优势,随着推动新工业革命先导技术的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未来在制造领域的实力对比将重新向发达国家倾斜;新工业革命当地化、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将对中国依赖大规模出口的产业体系形成挑战。

  二是,来自行业内部挑战。首先来自创新能力的挑战,总体来讲,全行业研发投入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47%,较2011年提高0.04个百分点,但是距离全国工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0.77%的水平和“十二五”规划目标1%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次是纤维原料资源的挑战。现阶段中国纺织工业产业配套的重点是上游原料资源的配套,包括PX、棉花、浆粕等。第三,节能减排的挑战。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消耗标准煤较2011年消耗4.2%,二氧化碳排放指标较2011年下降幅度均为25%,已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1年纺织工业单位增加值用水量较2011年下降29.8%,也基本完成“十二五”的规划目标,但是分支工业环保水平的提高速度还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严格要求。四是就业趋向的转变与劳动生产率提升,新生代工人就业理念和趋向导致纺织业的人力资源短缺,劳动生产率提升成为克服人力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第五,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能否在新兴市场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并稳定三大市场份额的挑战。第六,能否实现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的转变。2012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57.8万元,比2010年增长38.7%,年均增长17.8%,这集中固然有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成本上涨的推动作用,人均GDP的提升必然要求劳动生产力同步的提升。新生态工人就业理念和就业趋向也导致纺织业的人力资源短缺,劳动生产率提升成为克服人力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这些都必然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能否实现从人力资源的传统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的转变。

  在机遇方面:首先,在300年的全球工业化进程中,中国首次和世界发达国家同时赢得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机遇。其次,新工业革命催生新的制造系统和生产设备产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很好的机会;第三,中国纺织业基于过去30年发展所积累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四,国内大市场的优势使得先进技术在中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研发成本,并实现产业化。

  受宏观形势的带动,纺织产业同样迎来新的发展前景。首先,人口增长带来纤维需求增长,1970-2012年,全球人口年均增长率1.5%,同期全球纺织服装生产年均增长率为2.7%,人均纤维消费量从7.5千克增长至12.2千克,人口增长仍将是纤维需求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产业领域需求持续增长,产业用纺织品将是中国纤维需求快速增长的新领域。第三是内需与新销售渠道的扩展,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的差距从1980年的3.05倍上升到2012年的4.60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内需市场进一步释放。2012年网购人数达2.12亿,13040亿元的网购额占中国社会商品零售额6.20%,其中服装网购3188.8亿元,占全部网购24.45%。

  在科技持续演进的大背景下,纺织科技发展也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以“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深度融合”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在掀起。二是以新资源开发利用、节能环保技术为鲜明符号的循环经济将成为信息技术之后最有价值的科技资源。三是纺织服装产业正借助与IT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尚产业的边界融合,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引发新的、更高层次的消费欲求。

  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任务,中纺联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在2012年发布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建设纺织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四大战略目标。《纲要》将科技强国作为纺织强国建设的首先战略目标,强调了科技贡献是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纲要》明确了建设纺织科技强国的“361”目标,即技术装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三大能力”提升,发展新型纺织纤维材料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加工制造技术、产业用纺织品加工应用技术、先进纺织机械制造技术、纺织信息化技术和纺织科技基础性研究“六大技术”,推动纺织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体系”目标任务。纺织科技强国就是要着力实现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实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

  面对挑战,把握机遇与顺应趋势,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才能塑造纺织工业发展的新优势。

  各位代表,科技教育决定中国的未来,也决定行业的未来。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行业也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纺织强国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工作已整整十个年头,迄今已奖励了1234项科技成果,2008年“纺织之光”基金会成立以后,加大了对奖励工作的支持力度,奖励了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44项,教育教学成果422项,优秀教师和学生783人,技术能手38人,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7位,单位10个,充分发挥了奖励工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科技教育奖励工作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推动纺织科技、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全行业的广泛重视和支持。纺织之光基金会的成立凝聚着老一辈行业领导人和当代广大企业和志士仁人的理想和心血。在目前一亿元的基金中,捐助者有国营企业、民营企业,也有港台企业,也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系统的单位,也有来自个人的慷慨捐助,今天个人捐助最大的也在这儿。他们的义举是行业自信、自强内生动力的标志,科技迈进的辉煌背后是艰辛探索,奉献拼搏。让我们再接再励,攻坚克难,凝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携手同心,共筑纺织人的“中国梦”!

  谢谢大家!

  (CTEI网讯)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sy.jp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